“其实我04年7月3日出生的,现在应该15岁吧,说起我13岁开始整容……”
最近,一位网红自曝13岁开始整容,一共做了60次手术,手术费上万,整完后,脸蛋看起来酷似芭比娃娃,引发热议。
让人想起以前曾参加过某档综艺节目的整容女孩吴晓辰的整容经历,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吴晓辰在节目中,爆料自己从14岁开始整容,15年来,差不多花了多万,整了多次。
看了这两个女孩,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女孩未成年时期就开始去整容,并且都得到了妈妈的支持,甚至妈妈还会陪她们去做整容手术。
此外,她们都是每一次整完之后,仍然觉得自己的容貌有改进的空间,从而掉进了不断整容的循环当中。
在如今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虽然没有必要排斥整容,但凡事始终有度,过于极端,总是不好的。
心理学上,有个专业词汇,叫身体意象,即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涉及个体对自己的相貌、体格、体能等各个方面的看法和评价。
如果说刚开始尝试整容的人,是那些身体意象低的人,尝试以某种方式改变自己的身体,那么,那些为了追求“极致的外在美”而不断整容的人,则是掉进了极端的审美意识形态当中。
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认为,儿童4岁时呈现的审美意识,将影响他一生的气质和审美能力,童年的审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的品质。
所以,从小引导孩子形成健康、自然、和谐的审美,就变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养成健康、自然、和谐的审美观,不至于走极端呢?
一、不扰乱孩子早期的审美成长需求
心理学家孙瑞雪认为,孩子最初的审美意识会在2岁左右萌芽,只要表现在要求食物和用具必须完整和完美上,然后在4岁左右开始对自我形象追求完美,最后上升到对环境、内在气质和艺术品质追求完美。
当我们发现某一天自己2岁左右的孩子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比如,吃水果非要挑最大最好的,
吃糖非得自己剥,吃饭坚持要用自己喜欢的碗等等,就表明他的审美意识开始萌芽了。
而当我们发现某天孩子开始有以下这些表现,譬如,坚持自己挑衣服、时不时拿妈妈的化妆品往自己脸上和唇上涂抹、特别喜欢照镜子、开始嫌弃在外面上厕所不干净等等,那说明他的审美意识又上升了一步。
若我们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审美成长需求时,我们才不会误解孩子,错误地以为他是在无理取闹,耍性子,发脾气,甚至挑战我们的权威、耐性和底线,从而用不当的说教和惩罚,阻碍和扰乱孩子审美意识的成长。
明星叶一茜曾在自媒体上发过一个小视频,视频中,她的儿子“小亮仔”趁着妈妈不在,坐在梳妆台前,用妈妈的化妆品,有模有样地化起妆来。
男孩子化妆,很多父母可能都会看不惯,若不了解孩子的审美成长需求,少不了阻止,甚至教训一顿。
但叶一茜却用戏谑的方式,把视频放到自媒体上吐槽,显然是对儿子行为的理解和认可。
正确看待孩子对美追求的正常行为,不扰乱孩子自然的审美成长节奏和需求,孩子才能发展出自然和谐的审美观,不容易走极端。
而正如孙瑞雪老师说的,当孩子的审美成长正常需求不被扰乱,把高度的审美透过外物以及和自己自身有关的食物完善之后,才能最终把所有的尝试内化为自己的审美和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而我们现在之所以看到少部分的孩子,极端追求外在美,形成了非主流的审美价值观,就是我们破坏了儿童早期审美审美发展的代价啊。
二、鼓励孩子理性思考,坚守自己的人生底线
在节目中,吴晓辰甚至这样说过自己对整容的极端追求,大致就是:没办法接受自己有瑕疵,每年会根据当下流行的样子,医院做出调整。这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其实,很多对整容执着的人,对外在美的重视,以及对外在美提升可能给自己带来世俗成功的期待,都超过了自己的生命,显然是极端和危险的:
首先他们会不顾生命潜在危险无限制地去整容,其次,在这样的意识驱使下,在面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选择时,他们很容易迷失自我,很容易为了金钱和名利,放弃自己的身体、生命和安全底线。
作家罗松说:“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底线教育。
这个底线包括生命底线和安全底线。在当今“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孩子们特别容易受到个别网红整容成功的故事的鼓动下,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
但任何人只要冷静下来思考都知道,无论多么安全的整容手术,多少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若我们从小就让自己的孩子明白,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坚持生命和安全为先,那么,当他面临想要生命安全和冒险变美的选择时,他们会更加理性和冷静地思考和抉择。
三、引导孩子追求外在美的同时,引导孩子追求精神美和自我实现
一个内心丰盈、有足够生活情趣的人,是没有精力过分在乎外在美的。极端追求外在美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缺少内在自我追求以及内在精神世界不够丰富的人。
所以,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允许孩子追求外在美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实现内在的自我追求。
*磊的女儿多多,是出了名爱美的女孩,为此她还经常去染发、打耳洞、化妆,还曾经引发过不少争议。
而*磊作为爸爸,对女儿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