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昭耆教授
上世纪70年代末,科里收了一个50多岁的男性重症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患者。心脏体征、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血清反应均证明为梅*性心脏病(梅心病)。病人也承认曾有冶游史(还私下告诉我,他的妻子原来也是性工作者)。他解放后当工人,文化大革命时搞过“打、砸、抢”,后来“泡病号”,心力衰竭(心衰)前还自己捡破砖,盖了一间房屋。
那时我认为,这可能是旧中国留下的最后一批梅*病例了,所以通知年轻医生们都来看。夫妻二人态度很好,对医生的反复询问和查体都毫不厌烦,很配合。通过尽力救治,总算把他的心衰治好了。出院前他的妻子千恩万谢,我从她那“油嘴滑舌”的神态表情中,预感到这种人很可能会胡搅蛮缠,就特别郑重地对她说:“梅心病一旦发展到心衰,预后十分险恶,现在虽然明显好转,但随时可能猝死。”她听了,当时表情仍很轻松。
半年多以后,患者再次心衰,半夜送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医院大吵大闹,谁劝解也不听,便主动去问她:“你还认识我吗?”她停止了哭闹,吞吞吐吐地说:“认识。”我说:“还记得他上次出院前我对你说的那些话吗?”“记得。”她自知理亏,便不再撒泼了。我问她:“我是怎么对你说的?”她回答:“您说他的病随时都有危险。”等她平静下来后,我对她说:“是啊,你也知道,没有医生们的抢救,他上次就没命了。能再活这几个月就算大家都尽心了,你也算对得起他了。”之后她不再说什么……
通常,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因为左心房代偿能力差,心衰发生早,即使发展为全心衰竭,也还能够有较长的生存期。梅*性主动脉炎及其他病因导致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因左心室心肌厚,代偿能力强,临床经过与风心病二尖瓣病变大不一样,病人可能好些年没有心衰表现,可是一旦失去代偿,病人的生存期就不长了。这是大多数医生都应该了解的一个客观规律。
对这个家属,医生似乎不必多这种“心眼”。但因为想到社会有复杂的一面,在病人情况平稳的时候,及时让家属知道潜在的危险,本来是正常的病情交代。在这种有些特殊的情况下,也是出于医生的自我保护。这样才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不致因一些不必要的纠葛而影响情
绪、分散精力。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这种“戒备”要恰当和适度,绝不是为了“整人”,更不是为了让病人及其家属陷于某种被动地位。医生的“戒备”应该主要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上的认真负责,小心谨慎;在有关诊疗档案上及时做好认真的记录;在可能出现*、副反应和危险性的各个环节,向家属事先做详细的解释交待,使患者和家属对医疗工作及医生的用意,有较深的理解。做到这些,通常即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临床工作中有许多未知数,医生必须考虑周到些,这不但是对病人的负责,也是为了使自己免于被动处境,减少医患矛盾。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科医学周刊
推荐阅读
这对夫妻在枕头之间放着各种急救药:他们俩到底谁是冠心病?
“大夫,我是不是得了心梗?”我解开她的衣服一看……
这位“老总”心肌酶持续3年增高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她说自己来自“冠心病家族”
这7个病例,都是冠心病吗?
她的心衰病情何以迅速好转?巧合还是有据可循?
吃猪肝能治心绞痛?但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
喝水能治心绞痛?原来如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