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介入放射学杂志》,,28:-
作者:刘伟丽,付*桦,江磊,孟真,李燕超
临床资料患者男,78岁。主因劳累后胸闷、憋气不适5年,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余,收缩压最高达mmHg(1mmHg=0.kPa);糖尿病史;肝炎病史30年。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92mmHg,心率60/min,心率齐,心音正常,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P2稍亢,伴分裂,股动脉枪击音(-)。实验室检查:血糖14.08mmol/L,肌酐μmol∕L。心脏彩超:退行性瓣膜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并重度返流,左室扩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47%,主动脉根部内径39mm,主动脉瓣叶见钙化灶,舒张期见重度返流,二尖瓣轻度返流,三尖瓣中度返流,室间隔基底段心肌肥厚,肺动脉压力测定(PASP)54mmHg。主动脉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显示瓣环为椭圆形,瓣环周长78.1mm,平均内径24.6mm,瓣膜见点状钙化,乏氏窦直径38.1mm×35.8mm×34.7mm,左冠高度15.6mm,右冠高度17mm,胸腹主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股动脉最小径≥8.6mm。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美国心胸外科学会评分系统(STS)为8.84%。经心脏瓣膜团队(心外科、心内科、介入、影像、麻醉、护理)术前评估与讨论,认为外科手术风险极高危,决定选择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aorticvaleimplantation,TAVI)。手术经过:患者平卧,静脉复合麻醉后,首先经右颈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导线至右心室;穿刺右侧桡动脉监测动脉压力。应用微穿刺法穿刺右侧股动脉,植入6F股动脉鞘,切开左侧股动脉,植入GORE20F动脉鞘,肝素1mg/kg剂量肝素化。经右侧股动脉鞘导入°猪尾导管至无冠状动脉窦底造影,见主动脉瓣重度返流(图1①)。经左侧猪尾导管交换已经进行塑形的超硬导丝至左心室,根据术前MSCT及术中测量数据,决定植入29#VenusA-Valve瓣膜(中国启明公司)。将瓣膜装配于19F输送鞘中备用。将DSA机架调整到MSCT测算的工作角度,经19F鞘管导入人工瓣膜至瓣环处,临时起搏器调整到心率/min开始释放瓣膜,反复多次无冠窦底造影确定释放位置(图1②),当瓣膜释放到一般面积时,将无冠窦底的猪尾导管撤离,随后完全释放瓣膜.再次主动脉根部造影见植入的主动脉瓣向上移位(图1③)。由于造影与超声提示瓣周漏明显,决定再次植入1枚29#VenusA-Valve瓣膜,再次造影见主动脉瓣血流通畅,无明显瓣周漏及返流(图1④⑤),超声提示人工瓣膜工作正常。拔出鞘管,左侧股动脉5-0滑线双层缝合切口。右侧股动脉穿刺点应用闭合器封闭,右侧颈静脉保留临时起搏。嗣后心电图示心室起搏心率,关掉临时起搏器,显示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要择期行永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术后1周患者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图1⑥〕,手术顺利。讨论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aorticvaleimplan-tation,TAV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高龄、高危、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主动脉瓣膜病变的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4]。TAVI手术主要应用于主动脉瓣狭窄,在主动脉瓣返流中应用较少。年发表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提出:外科手术高危、禁忌的单纯性主动脉瓣返流可能是TAVI的适应证,国内、外已经少量开展,但缺少临床证据[5]。本例患者术前评估需要更换瓣膜,为外科手术极高危,并且无TAVI禁忌证。所以手术团队决定尝试TAVI治疗。目前国内常用的TAVI人工瓣膜包括VenusA-Valve瓣膜和J-Valve瓣膜(苏州杰成医疗)。与本手术中使用的VenusA-Valve瓣膜相比,J-Valve瓣膜(苏州杰成医疗)更适用于治疗主动脉返流。但该瓣膜只能通过开胸经心尖途径植入,不能经外周血管植入[6],而该患者STS评分达8.84%,开胸手术死亡率较高,所以权衡利弊不适宜选用。TAVI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时,人工瓣膜可以在释放过程中与钙化的主动脉瓣叶牢固结合,人工瓣膜和输送装置不易因血流冲击而出现滑动,植入的成功率较高。但本例心脏彩超及MSCT提示主动脉瓣仅存在少量点状钙化,在DSA上未能清楚显示,导致透视下主动脉瓣不显影。主动脉瓣相对光滑,人工瓣膜植入时缺少定位标记及锚定点,易导致人工瓣膜植入位置不准确或发生人工瓣膜移位。术中一旦发生移位,均可导致严重并发症,位置下移可影响二尖瓣功能或因人工瓣膜展开不良而造成瓣周漏,位置上移有阻塞冠状动脉开口的危险,可进一步引起心力衰竭、心肌梗死[7]。这就增加了TAVI治疗主动脉瓣返流的难度和风险[8]。本例术中第1个瓣膜定位、瓣膜前1/2释放均在理想范围,但由于患者瓣膜无钙化标记,稳定性不够,致使第1个瓣膜移位并发瓣周漏。为解决移位及瓣周漏,术者利用第1个移位的人工瓣膜作为定位参考,为第2个瓣膜提供定位,并同时能够增加第2个瓣膜的径向支撑力和稳定性[9-10]。TAVI术后并发症较多,包括瓣周漏,冠状动脉阻塞、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其中房室传导阻滞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iazza等[11]发现,房室传导阻滞约50%发生在术后1周内,80%发生在1个月内,还有些可发生在术后1~6个月内。Koekterk等[12]认为传导阻滞的发生可能与瓣膜支架深入左心室流出道(>8mm)影响到传导束,引起结构性损伤等有直接关系。该患者术后当日突发三度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分析原因可能是瓣膜支架发生了向左心室流出道移位,影响心脏传导系统。所以择期进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改善预后。临床上外科手术极高危主动脉瓣重度返流患者,预后较差,外科手术风险较高,TAVI成为不适合外科手术患者的最佳选择。目前国内外应用经验有限,缺乏明确的临床证据和应用指证,且手术的难度和复杂度较大,需要继续积累、总结经验。参考文献(略)(收稿日期:-09-20)
(本文编辑:俞瑞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