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平平无奇小天才
组长:杨舒涵
组员:石睿诗、魏倩、徐青安、张心仪、周珉羲、徐雯韵
徐青安:《红楼梦》谶语知多少
谶语指的是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将来能够应验的预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创作者,自然知道该书中的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因而他在书中那些透露人物的最后结局的判词、诗歌、谜语等,我们可以称为谶语。
《红楼梦》一书大量地运用了谶语,前面以各种形式隐约地、委婉地喻示出家族和人物的命运,后文则一一予以兑现,这样用草蛇灰线法,前后以暗线紧密相连,使全书结构显得更为紧凑,呈现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红楼梦》前八十回谶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利用我国独有的传统字画,寓意于画面并题以诗句,隐晦地对相关人物的命运归宿予以揭示。例如,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所见的十四幅画面,以及一边看字面、一边聆听仙姑唱的十四首曲子,这些字画、曲子分别概括了十二钗及晴雯、袭人、香菱等人物的命运。
其二,前八十回中写了不少不同诗体、文体的诗、词、曲、辞赋、骈文、楹联,偈、行、诔、铭等,像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四时即事》,林黛玉的《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等等,枚不胜举,其中的好些句子无疑是具有谶语性质的。
其三,相应故事情节的灯谜、酒令、射覆,不少句子寄寓着谶语。例如,薛宝钗的灯谜“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李纨的灯谜“观音未有世家传”;探春的灯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蒋玉菡的酒令“灯花并头结双蕊,妇唱夫随真和合”等等。
其四,把谶语寄寓在点戏的剧目之中。例如,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看戏时贾元春点了四个折子戏,脂砚斋评批:第一出《豪宴》是《一捧雪》中的一出,伏有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是《长生殿传奇》中的一出,伏有元春之死;第三出《仙缘》是《邯郸梦》中的一出,伏有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是《牡丹亭》中的一出,伏有林黛玉之死。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贾母等人去清虚观乞福,贾珍抓阄看戏,拈了三出戏,第一出《白蛇记》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出《满床笏》说的是唐朝郭子仪七子、八婿富贵寿考的故事;第三出《南柯梦》是明朝汤显祖著的传奇剧,演的是淳于棼梦在大槐安国(蚂蚁窝里)拜驸马、当太守,显赫一时,而最终失宠见逐。这三出戏,恰如其分地隐喻了贾家由兴起、极盛到衰败、没落的全过程。
此外,在人物间的言谈话语之中,也有好些耐人寻味的谶语隐藏其间,枚不胜举。这些描写手法,脂砚斋评批为“草蛇灰线”,像草丛之中的蛇行,时隐时现;像撒灰为线,时断时续。纵有“幻笔”,然亦“伏脉千里”,前后照应,有始有终。
张心仪:《红楼梦》的宿命论
宿命论,“宿”是旧有、过去的意思,“命”是指动植物的生活能力。古时比喻人一生的贫富、寿数等受到既定的遭遇限制,人只能服从上天的安排才能积福除灾。这其中含有古代唯心主义的思想。这一方面与古代低下的科技水平,人们对于世界认识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因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导致相似的历史循环,从而让人们对宿命深信不疑。宿命论强调命运可知而不可违。
这一点在甄士隐,宝黛爱情和十二钗命运中都有所体现。甄士隐梦中遇见了一僧一道,在现实中听了疯和尚的谶诗,他其实已经被暗示了结局,但并未放在心上,而女儿走失人生困苦的命运最终全部印证。后来他注解《好了歌》并出家了。这个引入故事其实就可以看出宿命这只无形的手在书中的巨大作用。
此外,宝玉梦游魂境,看到十二钗的册子;前世神话爱情暗示今生不得圆满,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
宿命在书中的意义,可分三个维度来解读。
第一维度即从书中角色的角度来看,这种可知不可违的命运无疑加重的全书的悲剧色彩。
全书都贯穿着各种反抗,无论是宝黛二人对于封建婚姻的大胆反对,还是探春为了挽救贾府力推的改革,亦或是丫鬟对于封建压迫的叛逆,这些反抗最终都没有导向正向效果。换句话说,他们自始至终没能改变命运,这种努力而徒劳比单纯的badending更加悲剧。
因为有了命运的安排,所以许多人物命运事与愿违。袭人最看不起戏子,最后却偏偏嫁给了戏子;晴雯想当清白女儿,却背着狐狸精的骂名惨死;迎春不想大富大贵,只求安稳,却嫁给了最不让她安定的丈夫;宝钗一心高嫁,最后夫婿却沦为乞丐。这种与本心相反的命运使他们的人生更加悲哀。心里有多大希望,落差就有多大。
命运不是简单的大事件构成,命运是种种因果的堆叠。大量的细节都体现了贾府的腐朽与将倾的命运,只是无人发现。到最后悲剧真正来临时,命运已经不可更改了。这种后悔与痛苦也许只有书里的人物自己感到。
第二维度即从古代的现实中来看。这种宿命论是作者的观点,也是社会的态度。
红楼梦带有曹雪芹前半人生的影子。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却因为家族的衰落而过了颠沛坎坷的大半生。故而在描写时,他或许加入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这些真实改编中有他自己个人的思想。所以可以理解为:红楼梦中不可违背的宿命,是作者本人对于命运的不可抗。在书中的宿命是作者本人的映射。这在理解红楼梦和理解曹雪芹思想时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
此外,红楼梦对于现实有着大量的影射。中国古代的思想可以在红楼梦中略解一二。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命”的悲观态度和社会对于宿命深信不疑的大环境。这一点是时代的局限,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中国古人不是一味消极,同样也有“人定胜天”的观点,只是在红楼梦中没有体现出来而已。
第三维度即从阅读者的视角来看,这种宿命在阅读中有相当的积极作用。
首先是全知视角的伏笔发现。因为在读到第五话时就已经有了大量“剧透”,提前知道结局再去看书时就会自觉注意到各种巧妙的暗示,包括情节上的,以及各种谐音。到最后揭示结局时就有了一种情理之中的感觉。这就像一类特意把凶手在开头就交代的悬疑小说,读者可以看到凶手是怎样一步步精密作案的。这种感觉无疑新奇而特别。
其次是对于命运走向的期待心理。因为提前知道了许多人物的命运路径,所以,读者会带着“ta有没有可能反抗成功”或“最终命运真的应验吗”的期待来读书。这种期待心理无疑增加了阅读者的读书热情。同时,在看到人物一步步被命运引导时共情会更强。读者会有“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做来避免悲剧”的思考。
再次还有对于命运意义的挖掘。成书百年后的我们已经不再相信天命不可违抗了。跳出这个观点,立足新的社会新的思想,我们可以解读出许多新的内涵。比如贯穿全篇的,看似虚无的命运,是封建礼教制度的映射吗?它是真正的不可违抗吗?也许不是。因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观点:命运不可违是封建的老思想。而在当今时代,“我命由我不由天”才是正道。
总而言之,红楼梦的宿命论在无论情节,思想还是后人的研究,解读,感悟中都起到作用。作为抽象的思想意识,它在红楼梦中有着大量体现也有相当的意义。作者不是无缘无故在开头剧透,又在中间埋大量伏笔的,其背后是中国古代宿命论的深刻影响。
石睿诗:《红楼梦》的伏笔
梦境
第十三回里,写了王熙凤做的一个梦:秦可卿托梦于她,告诉她要在贾府兴盛时早早筹划下将来的基业,还说眼下又有一件非常喜事。实际上是暗示了贾府的衰败和下一步元春晋妃,这就为展开以后的情节做了铺垫。
《红楼梦》对神话的叙写在作品中集中于四回。第一回交待了神话的主角石头与神瑛侍者的由来与入世的原由,第五回借贾宝玉梦游而铺写了太虚幻境的面貌,第百十六回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悟彻仙缘,成为其最终回归的先导,第百二十回贾宝玉遁入空门,神瑛侍者回归太虚幻境,石头重回大荒山青埂峰。
判词
第五回中,作者通过一系列判词暗示了主要人物的最终命运。比如关于袭人的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就暗示了袭人最终是嫁给了蒋玉涵(优伶),而与宝玉无缘做夫妻;再如关于巧姐的配画和判词分别是在一荒村野店,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判词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暗示:巧姐在贾府衰败后被刘姥姥收养,并和板儿结为夫妻(第四十一回里写板儿的佛手和巧姐的柚子交换就是最初的暗示)。
灯谜
第22回里,写贾府过元宵节猜灯谜,贾母制的是“猴子身轻站树梢”,谜底自然是“荔枝”(离枝),暗示贾府破败后自然是“树倒猢狲散”。贾*的灯谜的谜底是砚台,谜面中有“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有暗示此次众人所做的谜语一定会得到应验。后面还有元春的谜语谜底是爆竹,暗示她晋妃不过是瞬间的繁华,她本人也会突然夭亡;探春的谜语谜底是风筝,暗示她如断线风筝,一去不返(远嫁他乡)。此外,惜春和宝钗的谜语也都暗示了各自的命运。
戏文
第29回写贾府女眷在清虚观楼上看戏,贾珍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是《白蛇记》……第二本是《满床笏》……第三本是《南柯梦》”,暗示了贾府由创业起家(如刘邦斩白蛇)、兴盛(满床都是上朝拿的笏板,暗指贾府很多人做官)、衰败(荣华不过是南柯一梦而已),贾府最终必然逃不过被抄家的厄运。
诗歌
用诗歌来暗示人物命运的,最典型的莫过于薛宝芹的十首怀古诗,此诗见第51回。《钟山怀古》比较明显是说李纨的:“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她心如“槁木死灰”,从不为外界名利所系,后来“被诏出凡尘”,也不过是因贾兰有了出息,她的一生是凄苦的,他人岂不频频嘲笑?《马嵬怀古》说的秦可卿,《青冢怀古》暗示香菱,《桃叶渡怀古》写迎春,《淮阴怀古》写王熙凤,《广陵怀古》暗写晴雯等
酒令、人名(略)
杨舒涵:《红楼梦》的神话色彩
神话本是荒诞不经、虚无缥缈的,但是《红楼梦》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青埂石头痴而不悟欲去富贵繁华之地享受,到头一梦重返大荒;绛珠受神瑛甘露之惠,下凡还泪;警幻仙子纵放风流孽鬼布散相思,花落水流回归太虚。
它们相对独立、各有终始,使其与描写的真实世界相互对应、相互参照、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成为与现实世界主体部分风格特色相异而又精神内蕴贯通交融的部分,构成了一个难以分割的艺术整体。
《红楼梦》对神话的叙写在作品中集中于四回。第一回交待了神话的主角石头与神瑛侍者的由来与入世的原由,第五回借贾宝玉梦游而铺写了太虚幻境的面貌,第百十六回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悟彻仙缘,成为其最终回归的先导,第百二十回贾宝玉遁入空门,神瑛侍者回归太虚幻境,石头重回大荒山青埂峰。
《红楼梦》虽然是女性的悲剧,女性的颂歌,全书最中心的人物,还是男性的贾宝玉。如果把《红楼梦》文本分为神话描写与现实描写两部分的话,神话描写的中心人物当为石头与神瑛侍者无疑。《玉篇》云:“瑛”为“似玉美石”,神瑛侍者为青埂石头的人格化身,贾宝玉既为神瑛侍者下世转生,石头、神瑛侍者、贾宝玉便有着三位一体的意义。
神话叙事不仅对主人公贾宝玉而言形成框架性的结构包容,而且对其他重要形象亦为如此。林黛玉的前身绛珠仙草来自“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神话世界,它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修成女体而成为太虚幻境之一员,因偿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小说从第二回始转入对其现实描写,九十八回林黛玉泪尽而亡,百十六回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见到“林妹妹”,可见经过一番红尘历劫,与石头一样,绛珠草经历亦体现为“下世—历劫—回归”的过程。
《红楼梦》的神话运用在髙度写实的风格中透露出空灵的美感、奠定了全书悲剧的感情基调,营造出悲剧的美学氛围。从艺术上讲,神话运用寄寓了作者丰富而提髙了小说的表意水平,使虚幻的浪漫主义弥散在浓重的现实主义之中,构建出了真实感人而又飘忽悠远的艺术境界。
魏倩:情节中的虚幻色彩
假作真时真亦假
真作假时假亦真
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可见作者对这副对联的安排是自有深意的。这副对联看似简略,然道理相当深刻。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这是甄士隐一生的最终归宿。作者借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这是隐示着他一生道路的缩影。《红楼梦》中塑造了甄家与贾家,一甄一贾,都逃离不了走向落寞,被抄家的命运,最后归于“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中出现了三个神话:女娲补天,降珠仙草与神瑛侍者,太虚幻境。神话本是荒诞不经、虚无缥缈的,而神话中的一株仙草却化为了林黛玉,女娲补天落下的一块石头化为了贾宝玉,变作了真实的人。神话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两者的界限很模糊,似是仙界又似是凡间。《红楼梦》除了反映封建时期贵族的奢华,对封建体制的反抗,更多带来的是哲学上的思考。而这些虚幻的情节,让我们见到了啼笑皆非的人生百态,仿佛有一点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字体:默认
编辑排版:刘雅雯
标题样式和背景:秀米
文字:高一(2)班平平无奇小天才组
下面还有两个分享范围之外的有趣问题喔~
为何晴雯心直口快、率真爽辣?
晴为黛影,晴雯跟黛玉的性格有相似之处,都比较*舌,率真,有时爱耍小性子。但是黛玉是多敏感多愁,是个小哭包;而晴雯就更火爆一些,是个小辣椒,这就是她的一个性格点。
一开始我是不大喜欢晴雯,她的脾气在众多女孩里的确算是比较差的,甚至可以说不大会做人,骂这骂那,怼起人来毫不遮掩。而且撕扇这一段,看起来有点“没有公主命,却有公主病”的意味。
然而,曹雪芹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对书中的每个女子都是饱含着爱与同情的。我看了一位红学教授对“晴雯撕扇”的评析,有所感悟与启迪,来谈谈我的感受。
晴雯并不是不懂人情,她的心直口快是有背景条件的,那就是怡红院。我们都知道晴雯是个大美女,贾宝玉又可以说是个颜控,晴雯在丫鬟之中自然是受宠爱的。所以她把怡红院当成了自己的家,对这里有高度的认同感,对贾宝玉,她更是一片痴情忠心。
其实很多人是把贾府当做职场,但是看晴雯撕扇,她敢怼“老板”贾宝玉,她敢怼“同事”袭人(这里应该是美女吃醋),她并没有什么功利心,反而是作为一个家人的角度,希望怡红院好,所以她骂过想跳槽的小红,打过偷东西的坠儿,虽然举止过火了些,但是并没有城府,也不是坏心。这样来看,她还是很真挚的。
但她在其他场合就不敢这么张扬了,贾母王夫人那边,她尽量做到规规矩矩。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王夫人找她训话,她了解王夫人的喜好,不敢打扮,尽量把自己和宝玉撇开,就可见她是懂得处事道理的,有分寸的。
其实,都说晴雯有反抗精神,但我觉得她并不怎么逆反,反而是遵循旧社会的礼教的。对于宝玉,她并不敢像黛玉那样去想甚至表现男女之爱;对于丫鬟的身份,她又不像小红坠儿那样想去改变,有野心,有突破重围的先进思想。她的耍脾气是建立在本分的基础上的。她最后还是在命运的欺凌中悲凉死去。
这应该也是曹雪芹小说的艺术之一,借一个人来咏叹一群人,一种哲思,让人物都鲜活立体真实,又可爱可恨可怜,充满了浓郁的悲情味道。
林黛玉究竟得的什么病?
林黛玉得的不是肺结核,是先天免疫系统不全导致的风湿性心脏病,进一步导致肺动脉高压,并相继出现右心功能不全。
?林黛玉的病征:病症以春冬两季严重为主,并且未被隔离,不具有传染性;红楼梦的时间跨度不止半年。
?肺结核的病征:肺结核的发作与季节无关,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结核患者如未接受至少半年的有效药物治疗,将会死于恶液质(肿瘤的后期症状,因为结核细菌吸收了身体的营养,全身多脏器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一种中*状态)综上,林黛玉得的不是肺结核。
?林黛玉虽然有干咳与咳血等症状(肺泡、支气管粘膜淤血),但这种症状以夜间表现为主;“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治疗?”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喉间尤是哽咽,心上还是乱跳……挣扎起来……又躺下去,翻来覆去”(端坐呼吸),所以更像是左心衰竭。
?感染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风湿热活动急性发作或反复发作遗留的慢性心脏瓣膜病,主要的心瓣膜损伤依次为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三尖瓣,包括瓣膜狭窄或(和)关闭不全,主要是由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属于自身免疫病。
八十三回中,出现了林黛玉唯一一次接受诊脉的情节,林黛玉此时的脉象是“六脉皆弦……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已衰。症状非常像先天性两尖瓣狭窄,从而造成左心房血液排出受阻,引起肺淤血,导致肺部感染反复。
另外,由于林黛玉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都较早夭亡,所以我们很有理由怀疑整个林黛玉家族都有心脏病史。
今天,通过靶向药物治疗、积极肺移植、造口等手段,可以延长肺动脉高压患者生命,然而在《红楼梦》所设定世界的年代,很遗憾林黛玉并不拥有这样先进的医疗条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