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鲜阳
中国人民解放*
医院
自从20世纪50年代Ross,Braunwald和Morrow开展房间隔穿刺术,打开探索左侧心腔的途径以来,左心导管术主要用于评估心脏瓣膜疾病。80年代经房间隔穿刺的球囊二尖瓣扩张(PBMV)、房颤导管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LAAC)以及二尖瓣修复术或二尖瓣置换术(TMVR)陆续兴起。尤其是年和年美国FDA分别批准了MitraClip治疗高危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MR)和功能性MR的临床应用,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10万例患者得到治疗,使大口径鞘管经房间隔穿刺越来越普遍。手术中常规用12-14mm球囊对房间隔预扩张,再使用24F鞘,增加医源性房间隔缺损(iASD)的风险逐渐引起
正常房间隔卵圆孔处由松散的纤维弹性组织组成,临床上了解卵圆孔与解剖性房间隔解剖参数的概念至关重要,该区域仅占房间隔总面积20%,但多数穿刺均选此处,穿刺针最好穿过其下段,各种介入治疗所要求的经房间隔穿刺具体部位差异较大,因此,iASD发生几率也不相同。根据文献报道,房颤消融术采用射频消融导管时仅需8F鞘管穿刺房间隔,而冷冻球囊消融的导管最大外径可达15F,操作范围广可导致房间隔拉伸撕裂。冷冻球囊消融术后iASD发生率为38%,平均缺损5.5mm;9个月时31%有持续性iASD,平均缺损4.6mm,1年后随访中闭合率上升,原有iASD仅有1/5患者存在缺损。Rillig等报道用8-14F可导向鞘,消融后次日95%有iASD,缺损平均3.45mm,1个月时63.2%有左向右分流;3个月时50%有2.1mm的iASD;6个月时iASD下降到21.1%,缺损仅为1.3mm。Hammerstingl等发现2根8F鞘管穿刺同一孔通过房间隔的消融术后30%有iASD。一项比较诊断性左侧置管、房颤和PMBV单中心iASD发生率的研究,使用过隔鞘管为6F、7F和14F,即时均有iASD,长期随访中仅PBMV有25%iASD,因PBMV使用鞘管较大为14F。Korkmaz等用经胸超声(TTE)对63例PBMV进行5年随访,发现23%存在iASD,与无iASD相比,心功能状态无差异。McGinty等发现在非TMVR手术的LAAC和PBMV术后iASD发生率明显减少,术后即刻iASD发生率为35%,1-6个月随访时为20%,6个月时为10%。Singh等报道例采用12-14F过隔鞘管行WatchmanLAAC,术后立即经食管超声(TEE)评估,iASD发生率为87%,45天、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为34%、11%和7%;≥3mm直径的iASD术后即刻为61%,术后45天、6个月和12个月下降到28%、24%和29%,iASD的右向左分流非常低,与无iASD相比,中风或栓塞的风险无明显增加,可能与术后抗凝治疗有关。MitraClip术后iASD患病率最高,与其它经房间隔穿刺术相比,MitraClip手术持续时间长(82.4±39.7分vs.68.9±45.5分),鞘管操作幅度大而致创伤大。采用超声诊断方法不同,iASD诊断率亦有差异。Smith等发现TTE术后1个月在心尖四腔或剑下位iASD为43%(直径6.0mm±2.3mm),12个月为27%(直径6.6mm±3.1mm)。Saitoh等用TTE和TEE术后1个月后iASD为81%和82%(直径4.5mm±3.1mm),但血流动力学上无显著意义。3D超声可以明确iASD形态,大小,分流量多少,Mitraclip术后iASD边缘不规则,形态多样。3D发现6个月时50%有iASD,最大直径4.3mm±1.7mm,最小直径3.8mm±2.1mm。iASD患病率随着时间而下降,TEE发现30天有82%,6个月时下降到50%,12个月时为27%。
Scheler等对66例MitraClip术后6个月随访,TEE显示50%有iASD,肺动脉收缩压下降不明显,心功能分级差,Nt-proBNP水平较高,6MWD改善较少,持续性iASD死亡率(16.6%)明显高于无iASD(3.3%),一年随访时24%iASD有右房和右室增大,重度三尖瓣反流(TR),因心衰再入院治疗率亦增加。年Toyama等报道96例成功进行MitraClip术后的iASD,提出iASD对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呼吸困难和死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预后较差。有iASD与无iASD相比,右房增大,TR加重,1年时因心衰再住院率明显增高(26%vs2.7%,p0.05),两组卒中发生率相同。
年Beri等发表接受MitraClip或经二尖瓣-瓣膜/环(ViV/ViR)手术后有iASD的例患者临床研究,其中17例闭合,MitraClip11例,TMVR6例(ViV5例,ViR1例);大型iASD(7例),左到右分流(9例),PAH(8例),右到左分流(1例),严重右心功能障碍(2例),房间隔膨出瘤(2例),起搏器导线上有移动物(2例),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无并发症。30天时16例存活,1例死亡;12个月时有14例随访,71%(10/14)存活,1例死于心脏原因,2例死于非心脏原因,死亡原因不明1例,无缺血性中风。提出iASD需要闭合的最常见原因是不能自发性闭合的大iASD、大量左向右分流和肺动脉高压者,30天死亡率较低,但1年死亡率较高,与患者合并较多并发症有关。Morikawa等例MitraClip术后用有创血流动力学评估iASD右向左分流的意义,20例(5%)有右向左分流,其中7例(35%)出现急性缺氧立即经导管关闭iASD,术后血氧恢复正常,无不良反应。右向左分流组有严重TR,利钠肽浓度、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明显升高,左房压力下降幅度较大。中位随访天,右向左分流组仍有右房压高、肺动脉高压和左房压力显著降低。对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急性持续性缺氧患者,首先排除出血、心脏穿孔、心包填塞和经隔手术相关并发症,通过瞬时球囊阻塞iASD,如症状改善可用封堵器闭合iASD。Ussia等报道1例因血流动力学失代偿导致心脏骤停,复苏后闭合iASD;另1例出现支气管痉挛和突发性肺动脉高压伴血氧饱和度下降,立即关闭iASD后取得良好效果。综上所述,iASD闭合主要用于急性和持续性低氧血症,大缺损,大量左向右/右向左分流引起心源性休克,肺动脉高压,严重右室功能障碍,房间隔薄并有膨出瘤,房间隔或起搏导线上有活动物。
经房间隔的左心操作日益增多,iASD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TEE评估iASD更为灵敏,尤其用于特定高风险患者如矛盾性栓塞,iASD较大导致心房大量分流或TMVR术后新发心衰、右心功能障碍者,能准确评估iASD大小。选用鞘管大,操作时间长,创伤性动作多是发生iASD的主要原因。根据目前发表的文献,直径7-8mm的iASD自然闭合多,急性缺氧(75%),大量右向左分流(63%)是紧急闭合iASD的指征。急性和持续性低氧血症、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左向右/双向分流引起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既往有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病史是iASD闭合的适应证。目前缺乏循证医学和前瞻性研究数据,多数来自于回顾性研究和个案报道,尚无iASD治疗指南,临床医师需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