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脑卒中与心脏病及远红外线对微循环的作
TUhjnbcbe - 2020/11/30 23:30:00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梗塞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是指患有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中风会对大脑组织造成突发性损坏,通常发生在向大脑输送氧气和其他营养物的血管爆裂之时,或发生在血管被血凝块或其他颗粒物质阻塞之时。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中国中医学中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危险疾病。据统计,脑中风致残率高达75%。而且,已经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有可能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则加重一次。

脑溢血以50岁左右的高血压患者最为多见,因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类出血性中风更为多见。高血压脑中风大多病情严重,预后差,死亡率高,需高度重视。

▲人体头部的毛细血管网

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缺氧加重,特别是呼吸中枢缺氧时,会引起哈欠反射。在缺血性中风发作前5至10天内,频频打哈欠者可达80%左右,是重要的报警信号。说话不利索、流口水,可能会突然发病。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复,还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及意识障碍,可能提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多在一个小时内自行恢复,可能是由视网膜中心动脉闭塞和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引起的。持刀刮胡子时,头转向一侧,突然感觉手臂无力,剃刀落地,一至二分钟后完全恢复,这可能提示颈动脉硬化。

这是由于转头扭颈时,引起已经硬化的颈动脉扭曲,加重了狭窄,导致颅脑瞬间供血不足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最轻型中风。据追访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三至五年,半数以上的人发生缺血性中风。

出现以上征兆之一者,都应及早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系统治疗,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通过疏通微循环来改善脑卒中,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状况,疏通栓塞。

微循环对人体如此重要,是因为人体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向大约30-60万亿个细胞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每时每刻毛细血管在默默无闻地运行,而你,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毛细血管。下面视频直观地带你认识一下:

人类头号杀手——心脏病

心脏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病。

心脏病除常见的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人们熟知的症状外,常常还有一些体表征兆。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有利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世界有1/3人口的死亡是因心脏病引起的。长期反复的消极情绪,在心脏病的发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紧张情绪刺激如果由暂时变为长期,就会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律不齐,以致罹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心脏病早期体表征兆包括:

(1)呼吸

做一些轻微活动或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2)脸色

脸色灰白或发紫,表情淡漠,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3)鼻子

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4)皮肤

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黏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5)耳朵

心脏病患者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所致。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因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6)头颈

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7)肩膀

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的表现。

(8)手脚

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

(9)下肢

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

通过疏通微循环改善心脏病的作用于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状态。

通过改变血流变特性,对血管内壁起到按摩作用,使血液流通保持通畅,明显减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率加快,降低缺血心肌梗死区域和坏死区域占全心的比例,使冠状动脉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有限扩张,增加心肌供血量,使血液供给恢复正常,心率状况明显改善。

远红外线如何改善微循环

远红外线是太阳光的一部分,通常我用肉眼所看到的光波(亦称电磁波)为红、橙、*、绿、青、蓝、紫七色,其波长为0.4-0.75微米,称为可见光,而超过此范围的,为人类无法用肉眼看见的电磁波(0.75-微米)为红外线,称为不可见光。

远红外线又分为近、中、远红外线。远红外线中对人体最为有益的是8-15微米的光波(有的资料为4-14微米)被称之为“生命光线”。

人体能有效吸收和反射波长在8-15微米的远红外线。远红外线能渗入皮下组织3-5毫米,渗入人体皮肤浅层与水分子发生谐振,产生“振荡式”按摩。

这种“谐振”,能加快血流速度3.1倍,增强血管壁弹性,增加了人体的供血供氧,改善人体微循环,加快新陈代谢速度,活血化瘀,镇痛消炎。

远红外线为什么对人体深部的疾病也有非常好的理疗效果呢?因为远红外线可以通过介质传导(皮肤、水分),细胞共振和血液循环使疗效到达组织深部。

因远红外线的频率与细胞体构成的分子、原子间的运动频率一致,其能量被生物细胞所吸收,造成共鸣、共振,使分子内的振动加大,活化组织细胞使血行良好,促进血液循环、并且提供养份和酵素,增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

人们把波长为8-15微米的光波称为“生命光线”。远红外线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具有显著的温热效应和共振效应。远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可使水分子产生共振,将热能传递到人体较深组织,扩张毛细血管,加快血流速度,促进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

参考文献

[1]张冰,(美)贝林,王纬,等,百病之源:微循环障碍[M],北京:东方出版社,

声明: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之用.部分图片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脑卒中与心脏病及远红外线对微循环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