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国家乡村振兴局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的重要保证,更是农村公共服务中社会文明和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与城市相比,乡镇、农村地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还处于相对空白状态,残疾人、老年人生活出行极为不便。浙江省常山县着眼于解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无障碍建设问题,全力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县”,累计投入多万资金新建、改造无障碍设施,不断汇聚帮扶特殊群体的满满“无限爱”。
一、全员联动,一盘棋推进无障碍环境改造
常山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下辖3个街道、6个镇、5个乡,个行政村、10个社区,截至年底,全县共有农村户口的持证残疾人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8.43%,60岁以上老年人人,占户籍人口的26.67%。多年来,常山县持续进行政府机关、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化改造,创建残疾人之家、老年人活动中心;同时重点抓好无障碍改造入户,为残疾人改造无障碍厕所、去台阶改缓坡,让特殊群体生活有去处、出行无障碍、居家更便利。
一是党政主导统筹抓。常山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先后5次听取残疾人工作汇报,把“让残疾人生活更方便”目标列入年《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县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印发《常山县城市赋能行动实施方案》《常山县强发展求突破“八大行动”实施方案》,将“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县,持续加大对城市主干道盲道、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升”作为重点内容。建立无障碍技术指导团队,委托嘉兴天眼信息科技公司对县城区无障碍环境进行专题调查和现场技术指导。整合各类资金,将无障碍改造融合到厕所革命、美丽乡村建设、适老化改造等项目,做到一体规划设计、一体改造推进。
二是各方督导持续抓。动员多部门各方面力量,将创建无障碍环境县、民生实事涉残涉老项目分别纳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街道)、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相关单位围绕各自职责,明确分管领导及具体人员,认真做好本系统本单位交办问题整改。县人大、县政协先后组织开展城区无障碍设施情况、城市品质提升、城乡交通客运发展、体育设施提升、残疾人之家、农村老人幸福食堂试点推进等视察调研10余次,提出建议意见50多条。健全检查交办、跟踪督办制度,县大督考专班、派驻纪检组定期对创建任务清单进行查漏补缺,发放交办单32张,推动解决无障碍改造问题个。
三是宣传引导齐心抓。充分利用“全国爱耳日”“全国助残日”“孝老日”等重大残疾人、老年人节日,组织开展义诊活动、播放公益宣传片等活动,举办残疾人事业图片展,发放《倡议书》、宣传扇多份。城区及乡镇、街道电子屏幕播放无障碍环境建设宣传片,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系列活动。发挥残疾人专业协会作用,组织开展无障碍体验督导等活动11次,反馈无障碍问题78项。密集的宣传和活动让全县范围内助残、助老氛围愈加浓厚,对残障人士的社会包容度更高,无障碍改造的群众基础更加扎实。
二、全面覆盖,一张网密织无障碍环境网络
为改变残疾人生活出行困难状况,常山县加大资金投入,对多处公共场所的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厕所进行提升改造、建设“残疾人之家”,为残障人士、老年人创造更加友好环境。
一是改造公共服务场所,让环境更友好。筹措.4万元用于全县21家县级公共服务场所、14个乡镇(街道)“四个平台”便民服务中心、个村(社区)文化礼堂(便民服务中心)无障碍环境改造,并专门编制“工作任务分解表”,细化无障碍改造任务。通过规范设置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厕所及无障碍厕位、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服务窗口、无障碍行进路线导航等,为公共服务场所的可进入性提供极大便利。结合城乡“厕所革命”,全县新建、改造无障碍公共厕所个,增加扶手、报警装置、第三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同时,在城区、集镇盲道改造铺设达6.9万米,坡道处,老城区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81%,将特殊群体可触及的范围延伸到全县的每一处。
二是建设残疾人之家,让庇护有场所。年以来,常山县连续建设和运行残疾人之家,得到残疾人及家庭、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县统筹安排万元资金建成残疾人之家18家(三星级13家、四星级5家),实现县域全覆盖。每年安排多万保障残疾人之家规范运营,全县名劳动年龄段轻度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得到精心庇护。照料之余,组织残疾人做一些工疗手工产品,统一销售,让残疾人能够在康复训练获取一定收入。残疾人之家同时开设老年食堂,老年人按年龄段收取4—6元/餐,90岁以上老年人与残疾人用餐免费。
三是架设沟通出行渠道,让生活更便利。对县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无障碍阅读”改造,在残联及重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