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念之间97小花生网
檩子:今天分享一个跨越了十二年的「双语阅读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青岛花友,一位熟悉中英韩日的四语妈妈
一念之间97和目前读初一的儿子。小伙子战绩辉煌,刚上初中,已经无痛积累了近个英文词汇(国内大学英语六级词汇量要求个),差一小步就能通关29级RAZ:
《RAZ》最高级别内页
文学、侦探、地理、历史、战争、甚至病毒……基本你能想到的领域,中文书英文书,全在他阅读射程内,而且没人逼没人骂,完全是娃娃自己想读…已经能读《哈佛中国史》这样的大部头了。
坚持家庭阅读十二年,没有鸡娃的痛苦,只有疯涨的知识储备,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本篇隆重邀请到了
一念之间97,她把带娃家庭阅读十二年,感触最深的几个方面,一次提炼出了近万字可实操的纯干货:简单有效的双语起步材料是…
怎么让孩子自己嚷嚷着要读书?
不同年龄怎么给娃选书?选书的最大原则是什么?
怎么进行英文阅读中的经典问题,比如亲子读绘本要不要给娃翻译?RAZ要不要刷到底?怎么通过阅读积累庞大词汇量?
升入高年级后,怎么做到阅读功课两不误,而且能让阅读促进课内学习
……
如果你也想为孩子培养双语阅读能力,打开新的一片天,这个故事会帮得上忙。
近四年来,
一念之间97带儿子在小花生坚持阅读打卡,收获的年度阅读报告如下图,年首次实现阅读打卡全勤!感谢
一念之间97!------以下是正文------
先说说为啥要带娃从小阅读?
细想来,这个想法可能在我高中的时候就在心里埋下了种子。
身处青岛这样一座算不上发达的城市,我小时候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每日辛劳,根本无暇顾及我的学习,更谈不上培养我读书,所以从小除了课本,我几乎没有课外书可读。
小学就近入学,成绩一直保持年级前三,感觉学习好像不是什么难事。可中学考入重点中学,身边好多学霸侃侃而谈、出口成章,他们口中的很多书目、名著都是我不曾听说过的,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原来小学六年我浪费了好多时光。
80年代的青岛
于是假期的时候,会通过同学借阅几本名著,算是给自己弥补弥补。而上高中后,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过多失分,又让我意识到原来我欠下的阅读是如此之多,连自己老祖宗的语言都搞不明白,实在是丢人啊!
上大学后,因为有了图书馆,有时间的时候,会去图书馆借阅书目,也会去逛逛书城,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席地而坐,读上一个下午。有时候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却又不舍得买,就会拿个本子去抄书,哈哈,那时候的干劲,不知从何而来。但是那种开心和满足还记忆犹新。
临到年初参加工作了,那时候做电子设计,用到的主要芯片一般都是日本和美国产的,每次做电路设计之前都得抱着芯片的datasheet啃上半天,虽然大学的时候学过电子信息专业的英语,可是一开始啃这些技术资料的时候,还是感觉力不从心啊!
更别说日语的资料了,为了能读懂个大概,我又自学了日语,而供职的是韩国企业,入职之前也学习了韩语,每天在中英日韩四种语言中游荡,那感觉简直无法形容了。
于是那时候我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我的娃娃要是从小就多学习一种语言,长大会不会省事很多?
于是娃娃出生不久,我便开始研究我之前的这个想法了!哈哈,是不是有点搞笑?我竟然对一时的小想法认真了,而且一认真就是12年!想想自己这12年来的坚持,也蛮励志,至少培养了一个爱读书的娃娃,不光读中文书,而且能比较顺利地阅读英文原版书。
12年走过的路,经历太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到来,在此就和大家分享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一些经验与教训:
1
用中英文儿歌“磨耳朵”
对双语启蒙真的有奇效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第一步,是研究儿童双语启蒙。
当时网上资源不多,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安妮鲜花”,于是娃娃最初的启蒙之路便在“安妮鲜花”的启蒙路线的指引下,行动起来。
喜欢古典音乐的我,在工作的初期,曾买过一套音响,没事儿听听音乐,享受一下生活。基于此,我买了一些DVD空白碟片,将一些经典的中英文儿歌刻写到DVD碟片上,中文一个,英文一个,中文刻写的主要是简单的国学儿歌,而英文刻写的主要就是清华大学出版的《语感启蒙》。
于是从娃娃九个月大开始,我便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给娃娃播放这些儿歌。儿歌的声音会充满整个家里,所以即便一岁以后,娃娃自己会走路了,不管他走到家里的哪个角落,不管是在吃饭、玩玩具还是上厕所,他都可以清楚地听到这些儿歌。
清华大学《语感启蒙》
天知道我当时为何会如此笃信这种听力输入会对语言启蒙有奇效,甚至于在娃娃两岁两个月之前,他都不曾跟着这些儿歌唱过一次,我也不曾怀疑过,就这么傻傻的,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坚持播放这些儿歌,一遍又一遍。
但是后来,大约在娃娃一岁半以后,他有时候骑着扭扭车会突然在音响面前停下来,静静地听着,什么也不做。而当两岁两个月大的某一天,他突然开口唱这些儿歌的时候,老母亲激动得泪流满面啊!
后来回想起这段经历,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是很显著的:
一是培养了娃娃超强的听力适应能力和听力输入习惯。他在接下来这十年中,无论是吃饭、玩耍,还是逛商场的途中,都可以听着故事不受影响。
二是培养了娃娃很好的语音、语素的基础,即便是后期,亲子阅读时老母亲发音不够标的时候,也没影响娃娃原汁原味的口语。更为phonics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听力先行符合语言学习的基本顺序,能够很好地带动后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的学习。
四是由于老母亲的不计输出的良好心态,培养了娃娃对语言学习的强烈兴趣。这一点我觉得尤为重要,人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兴趣才会激发他将来自发学习的动力。带功利心会让娃娃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2
孩子从一岁到初中
每个阶段我们都有“陪读”重点
大约娃娃1岁两个多月,我带娃娃搬到了新家,从那时候开始,每天带娃出去疯玩,每天亲子阅读,虽然很辛苦,但是老母亲一直很怀念那段时光。
白天经常带娃去海边沙滩上玩沙、晒太阳,出个门老母亲大包小包的收拾半天,娃娃吃的、喝的、玩的……一应俱全地拿齐了,再背上娃娃……哈哈,有点逃荒者的滑稽。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开心,娃娃无忧无虑,整天嘻嘻哈哈地玩;老母亲也没有鸡娃的焦虑,只想和娃腻歪着就很幸福。
晚上睡前一小时,是雷打不动的亲子阅读时间。
这个阶段的亲子阅读,没什么特别的目的,就是选一些文字通俗、简单,画面丰富的绘本来给娃娃读,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古代传说之类的为主,中英文的都有。
读英文时,老母亲担心娃娃听不懂,会先读一句英文,然后再翻译一句中文,让娃娃都明白意思。
可能从小就给娃娃双语启蒙,所以最初妈妈朗读英文绘本时,娃娃也没有丝毫的反感或者抗拒,会很欣然地接受。
每天娃娃都会催妈妈,“快点快点,上床给宝宝读书!”于是童话、传说、故事……通过妈妈的朗读,一字一句,一点一滴,慢慢地渗入了娃娃的心中。
早期带儿子读过的中文绘本
早期带儿子读过的英文绘本
在这里插叙解释一下,给小童读英文绘本到底要不要翻译这个问题。
一是,亲子阅读英文绘本过程中,翻译不会干扰孩子的英文思维,但是需要通过大功率的原版听力输入作为基础。
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长期的原版听力输入,带给娃娃的英文思维和语音语素是根深蒂固的。我家娃娃在英文输出时,一开始就没有先想中文再翻成英文的过程,相应的输出的英文的就会地道一些。
二是,翻译是帮孩子实现双语转码的自然过程,不必太过纠结。
老母亲在阅读英文、翻译中文的过程中,也相应地加强了娃娃两种语言的转码能力,让他更好地在两种语言中自由转化。
另外,作为双语启蒙的孩子,尤其是双语不完全同步的孩子,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遭遇双语转化的问题,比如我家娃娃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小学二年级这个阶段。
那段时间,他会经常跟我说,有些话他会用英语讲,但是不知道如何翻译成中文。不必担心,可以先听娃娃用英语表述,和他一起措词造句,将他想表达的思想转换成中文即可。一段时间后,这个问题就会消失掉。
当然老母亲在娃娃不同的年龄阶段,在朗读绘本的过程中,也还是动了些脑筋的,做了一些调整:
小学一二年级,娃娃识字还不是特别多,但他感兴趣的故事都能听得津津有味。他对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如痴如醉,老母亲只能一本本地读,《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凡尔纳的畅销作品,老母亲基本都读了个遍,有几本还读了好几遍!
偶尔老母亲白天累得,晚上读书能把自己读睡了,娃娃也没有嫌弃妈妈,可能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吧…
读完绘本之后,让孩子开口尝试输出,但不着急他表达的完整度。比如问问娃娃这是个什么故事啊,即便是孩子表述混乱,或者只有几个词,也不要紧,妈妈可以跟宝宝一起把语言慢慢加工成一句完整的话,
要让孩子表达完。聆听是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最基本的尊重,也是亲子沟通的基础,如果经常打断孩子,会造成孩子表达能力的缺失,失去沟通意愿。
娃娃四五岁时,老母亲读书会有意识地强调一些字词,为识字做准备。作为学前阅读预备,指读对识字还是有一定帮助的,而且一些重复性强化,可以增强宝宝的识字能力。
娃娃上学后,老母亲读完会和娃娃探讨一些小问题,引导他简单思考。这个过程中能引导孩子表达,发现他们感兴趣的新问题。
如今老母亲这个人肉朗读机已歇业多年,业务能力也日渐下降,但是,亲子阅读的习惯我们却一直保持了下来。
只要晚上一有时间,我们一家三口,便会一人抱一本书,靠在床边,坐在学习桌前,津津有味地读上一阵。读完之后七嘴八舌地争论一番,无关对错,就是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并为自己的观点寻求论据支撑。
阅读感悟也是一种有效地进行阅读消化和输出的方式,虽然最初娃娃是在要求下被动输出的,可随着输出成习惯,阅读感悟也成了娃娃进行思考、设计、再创作的乐园。
这是一种阅读思维的梳理,也是一种提炼观点、批判地接受和使用观点的过程;不同的阅读感悟的形式,又提供了再设计、再创作的窗口,也是对孩子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输出的一种检验。
儿子读完英文小说TheCalloftheWild《野性的呼唤》后,写了阅读感悟??
阅读感悟Coincidencemorethanbadluck(巧合多于不幸)??
儿子读完中文非虚构读物《给孩子们的历史地理》后,写的阅读感悟??
儿子读完英文科普读物AllAboutBiology《生物学是什么》后,写的阅读笔记??
3
坚持英语阅读
全靠跟着孩子的兴趣顺势而为
有不少父母质疑我,从九个月大就开始给孩子启蒙英语是在抢跑,但我不是一个信奉“赢在起跑线”的妈妈,在整个英语启蒙的过程中,我也没有揠苗助长,而是跟随孩子的节拍顺势而为。
在孩子三岁半之前,除了每天给娃娃坚持听儿歌、读绘本,老母亲并没有考虑过“学业”问题,也没有给孩子学习过任何的课程。
直到三岁半有一天,娃娃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在纸上写下小写字母“a”,问我这是什么的时候,我知道,他开始对英文字母感兴趣了。
3岁半-5岁,用英文字母打牢基础:从三岁半开始,娃娃的听力素材由《语感启蒙》换成了PhonicsKids。对娃娃而言,只是换了点新鲜的内容,并没有改变他习惯的形式。同时,PhonicsKids有配套的绘本和卡片,使得听力和阅读能够无缝衔接,省了很多老母亲的口水。
这种phonics的启蒙形式花费时间很长。从三岁半到五岁多点,接近两年的时间,娃娃就一直在循环听读PhonicsKids,第一个level,就学习26个字母的发音,娃娃就听了差不多八个月,是不是很慢?老母亲是不是很有耐心?(请原谅我的自我表扬!)
但是初期的慢打下的基础真的是很牢固。语音、语素,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基底,一开始听得多,后期对应去阅读绘本就简单很多,后期不管是音标的学习、还是口语的发音练习都省心很多。
4岁多,自然拼读,喜马拉雅帮了大忙:四岁多随着自然拼读的学习,仅仅依靠PhonicsKids的配套绘本不够,老母亲又加了一套《我的第一套自然拼读书》,让娃自己读来做学习巩固。
起初娃娃不愿意自己读,老母亲给娃娃在喜马拉雅上开了个账户,让他自己当小主播,把这些绘本朗读、录制出来,上传到喜马拉雅上,会争取到粉丝。娃娃享受涨粉的过程,于是每天都会努力的读两本小书,读熟后录制上传,期待粉丝给他点赞。
哈哈,就这样从《我的第一套自然拼读书》开始,到后期的培生分级、哈考特分级、usborne分级……一天天的,娃娃的分级阅读逐渐走上正轨,英文自主阅读逐渐形成。
学习完PhonicsKids后,老母亲趁热打铁,又用同样的方法,搞定了个高频词,使用了台湾东西出版社的读物SightWordKids,和PhonicsKids。
5岁多起,“写”很自然的提上日程:五岁多,由于认识单词的增加,仅仅停留在听、说、读不行了,写很自然的提上了日程。结合SightWordKids的书上的练习,老母亲又配了一套EvanMoor的练习册,开始让他尝试书写输出。
4
国外读物与教材
有时能帮助孩子走出“学习僵局”
对于工科毕业的老母亲而言,我以前一直认为学习数学对娃来说应该不是难事,所以老母亲没进行任何的学前辅导。
然鹅,有一天幼儿园放学后,老母亲却被幼儿园数学老师给叫住了。老母亲被告知,娃娃居然学个十以内的加法都学不会。这一惊非同小可,于是乎赶紧回家,上指头、上教具、上口诀、上儿歌……几乎所有我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但是……娃娃依然没有学会10以内的加法。
我几近绝望的时候,看到了MathStart这套绘本,想着娃娃喜欢读英文绘本,就买回来试试吧,哎,死马当活马医吧!
记得拿到这套书时,是一个夏天的晚上,一家三口散步回到家,我把快递给儿子,跟他说是英文绘本,他便自己开心地去拆快递箱子了。后来我和队友去书房说点事,娃娃就自己拿了两本mathstart的书到卧室读起来了。
正当我和队友说话的当空,娃娃突然兴冲冲地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我学会30以内的加减法了,不信你随便出两道题考考我!”
本已不抱希望的老母亲,不好意思当面打击娃娃的积极性,出了几道题来考娃,结果娃娃就好像突然开窍了一般,所有的题都答对了,没有手指辅助,没有教具辅助,也没有想口诀,正确答案脱口而出。
那一瞬间把老母亲激动的,想着这是什么精灵来施展魔力了,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了,一问娃才知道,他就是看了两本mathstart,然后任督二脉就突然打通了。
自打那儿以后,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