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9日为“世界厕所日”,以推动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建设,倡导人人享有清洁、舒适及卫生的环境。
上厕所看似小事,却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研究,每个人每天上厕所为6-8次,一年约次,人一生至少有3年在厕所里度过。
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身边的公厕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默默的提升着城市的品质。
大家是否了解,近年来,贵州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载体。
世界厕所日前夕,天眼新闻多路记者深入全省各地,实地探访了位于城中心、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地的公共厕所以及部分乡村厕所,就厕所的使用、卫生、分布等情况进行了调查采访。
11月18日,安顺玉龙路,市民李先生第一次走进了这条路上的公厕,眼前的情景令他感到惊讶:这里不仅环境干净,而且还有wifi、图书室。该公厕与他以往印象中的公厕完全不同。
多年来,安顺城区公厕不断改造升级,已出现了大量变化。世界厕所日前夕,记者走访安顺城区公厕,记录公厕的变化。
公厕早已非当年脏乱差
“以前的公厕进去就是一股味道,现在这个一点味道都没有。”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安顺人,在安顺一建材市场工作,11月18日当天,他因为内急来到了玉龙路这家公厕如厕。此前,他从未来过这家公厕。
李先生注意到,公厕内各种设施十分完善,整体十分干净,一点味道都没有。
安顺城区公厕。
过往,安顺公厕存在档次低、卫生条件差、标志不明显等情况。但如今,这样的状况早已得到了改善。
记者走访安顺城区多家公厕发现,这些公厕内几乎闻不到一点臭味,而且盥洗台上也见不到一点水渍。
公厕内十分整洁。
一名负责打扫公厕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的公厕比以前干净太多了,而且他们有考核标准,比如不能出现水渍,异味等,如今,他们吃饭都是在公厕的管理室内进行,并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
“第三卫生间”属常态设置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安顺城区不少公厕内,不仅干净整洁,同时还设置了“第三卫生间”。第三卫生间是在厕所中专门设置的、为行为障碍者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尤其是异性)使用的卫生间。此概念的提出是为解决一部分特殊对象(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共同外出,其中一人的行动无法自理)上厕不便的问题,主要是指女儿协助老父亲,儿子协助老母亲,母亲协助小男孩,父亲协助小女孩等。
公厕内设有阅览区。
“第三卫生间”也是“厕所革命”中的人文关怀。
“带儿子上厕所,不知去男厕还是女厕,现在‘第三卫生间’解决了难题。”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今年5岁了,每次带孩子去公厕,假如进入女厕都会显得尴尬,而“第三卫生间”的设置解决了自己的难题。
西秀区是安顺中心城区,该区有公厕70余车,多年来,经改造之后大量公厕得到了提升。据西秀区环卫处消息称,据了解,近年来,西秀区全面启动公厕升级改造和新建项目,并对城市公厕的设置密度、建设标准、外观装饰等内容进行逐一明确,实行全天候清扫保洁,同时,还设置了大量便民设施,如第三卫生间内加装了婴儿托板。
未来,公厕不再是公厕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如今,安顺城区公厕不仅增设了“第三卫生间”,而且,还出现了“第5空间”公共卫生间。
在玉龙路上就有一座“第5空间”,这里不仅能如厕,还能实现连接免费wifi、给手机充电、阅览等功能。
公厕内可充电,连wifi。
据工作人员介绍,“第5空间”是公厕改革后的新名称,将传统的公厕打造成为家庭空间、工作空间、社交空间、网络空间外的“第5空间”,设施方面比传统公厕更加人性化,除兼具专为老年人、母婴、残疾人士如厕配备的‘第三卫生间’,还配备了WIFI覆盖、ATM机、缴费设备、多媒体电视、手机充电站、生活超市等,在此能实现市民所有生活中的多种需求,大大方便了广大群众。
同时为周边环卫保洁人员提供休息的场所,解决环卫工人饮水难、吃饭难的问题,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一站式解决了市民一些临时生活所需,许多前来使用公厕的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安顺一座“第5空间”卫生间。
“未来的公厕不单是公厕。”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第5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休息场所,解决环卫工人饮水难、吃饭难等问题,同时,也一站式解决了市民们的临时生活需求,未来的公厕改造中,公厕将具备诸多功能。
策划刘丹王奇钟俊怡田儒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强
编辑虞富文
编审刘丹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