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类风湿性关节炎基本病理表现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抑郁症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全球发病率为0.5%-1%,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0.42%,总患病人群约万,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我国RA患者在病程1-5年、5-10年、10-15年及15年以上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随着病程的延长,残疾及功能受限发生率升高。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建议临床医师使用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随访。治疗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案
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生物制剂(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MTX)单用。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小剂量甲氨蝶呤(≤10mg/周)的不良反应轻、长期耐受性较好。甲氨蝶呤治疗期间补充叶酸(剂量可考虑每周5mg)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我国RA患者使用柳氮磺吡啶治疗的安全性较好。对甲氨蝶呤反应不足的RA患者,Meta分析显示,联合3种传统合成DMARDs(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羟氯喹)能较好地控制疾病活动度,其效果不低于甲氨蝶呤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或联合靶向合成DMARDs。生物制剂包括TNFα抑制剂、托珠单抗和托法替布。对无生育要求的RA患者,雷公藤单用或与甲氨蝶呤联用,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用甲氨蝶呤无显著差异,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与评估其毒副作用。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快速控制症状。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在使用传统合成DMARDs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d或等效的其他药物)可快速控制症状,协助传统合成DMARDs发挥作用。参考《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