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邱越谭琪欣王艾冰赵萌萌王振雅实习记者张爽侯佳欣
◆医生要把病人当作亲人。医院原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医学院原院长倪桂臣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她的老师、中国儿童血液肿瘤学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原院长胡亚美在门诊接诊每一位患儿时,都会用手捂一捂听诊器。她的另一位老师,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出门诊时,会起身将每一位患儿和家长引进诊室。
◆医生要“常将人病当己病”。年,花宝金接诊了一位20岁出头罹患脑部胶质瘤Ⅳ级的病人,当时并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但还是倾尽全力为他进行了个性化的诊疗。5年后,这位病人回到北京,跪在了花宝金身边,旁边跟着的是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这份感动我一直记到现在,也一直提醒着我和我的团队,救治一个病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
◆名医也会经历无能为力。“第一次将他救过来的人是我,最后送他走的人也是我。这中间,我送了他一程又一程,希望他能走得远一点,但最后还是非常遗憾。90年代我们可用的治疗手段太有限了。”田新平感慨。从医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很多的“遗憾”,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救治病患都是医生成长之路上最好的学习手册,从每个患者的身上一点一点总结经验,最后会变成医生群体增长的智慧。
◆成为“名医”先做“民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医疗副院长、产科主任医师应豪表示,为患者解决问题、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对医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人民’的‘民’而不是‘有名’的‘名’,前者才是最重要的。”
医院原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医学院原院长倪桂臣
中国医院副院长花宝金
医院院长卢洪洲(右一)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
医者仁心不辞远,悬壶济世保平安。医生,是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
8月16日,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共同主办的医生学术活动第五届人民名医盛典在京举行,来自全国个学科(含亚学科或重大疾病组)的名优秀医生代表入选第五届人民名医系列榜单。
每一位名医的背后,都是一段写满敬佑生命和使命担当的故事。
医生要把病人当作亲人
回忆起自己的从医初心,中国医院副院长花宝金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最初他选择学医就是为了救治他从小患有癫痫的弟弟。也正因为有这一段经历让花宝金深知,“每一个病人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亲人的担忧,所以医生要成为病人的亲人,要切实地感受亲人对于病人的那一份份担忧。”
“病人是医生的亲人”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医生治病救人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医院原院长倪桂臣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她的老师——中国儿童血液肿瘤学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名誉院长胡亚美在门诊接诊每一位患儿时,都会用手捂一捂听诊器,再去听孩子的心脏,听完后还一定会帮孩子把衣服盖严实。她的另一位老师,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出门诊时,会起身将每一位患儿和家长引进诊室。
两位老师的两个小小的举动,倪桂臣记了一辈子,“这些举动体现的是医生对孩子们的爱护和爱惜,张金哲院士对我说,‘我们起身把病人迎进来,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
受到老师的影响,倪桂臣也逐渐养成了自己的行医“习惯”。每次门诊,倪桂臣一定会提前进到诊室,将准备工作做好。“许多患儿和家长从天南地北赶来,就为了挂一个号,可能已经等了很久很久,绝不能因为我让他们再多等一刻。”倪桂臣说。
浙江大学医院肿瘤内科教授潘宏铭看病时有个习惯,兜里要时刻装着一些钱。“有的时候病人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了,你开好药和化验单,他一交费发现就差几百块,人生地不熟,他们能问谁去借呢?”
不过年的一位患者,让潘宏铭口袋里的几百块不够使了。当时,一位从江西来的结肠癌病人射频消融治疗后需要做进一步化疗,前两个疗程做完,效果非常好,但是后续治疗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坚持了。
潘宏铭回忆,患者告诉他,赣州老家已经没有值钱的东西可卖了,只剩多斤卖不出的橙子。于是,潘宏铭动员科室把这些橙子都买了下来,大家有的买两箱,有的买五箱,买完医疗费还不够,潘宏铭又动员科室一起捐款。最终,这名患者的肿瘤被完全治愈。第二年,潘宏铭所在的科室里又收到了两筐明晃晃的大橙子。
花金宝说,“病人来找我,就是把命交给了我,对于这一份信任,我无以为报,只能把他们把当成我的亲人、我的朋友。”
“常将人病当己病”
“学医、从医辛苦数十载,最大的收获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医生们的回答大同小异:“病人的肯定或一句真心的感谢,便是作为医生最大的收获。”
年,花宝金接诊了一位20岁出头、罹患脑部胶质瘤Ⅳ级的病人,“他做完手术后病情又出现了反复,找到我进行巩固治疗。当时他的病情很严重,我们也并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但是还是倾尽全力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再辅以中医的传统方法,就这样,他奇迹般地度过了5年的生存期。”
5年后,这位已临近而立之年的病人再次回到北京,特意前来感谢花宝金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旁边跟着的是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
花宝金说:“这份感动我一直记到现在,也一直提醒着我和我的团队,救治一个病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
回望从医的33年,在和患者共同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患者由衷的喜悦与感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田新平最坚实的精神支柱。“你救了我们这个家”,这句话也是田新平从医多年来常常收获的评价,“这种成就感是其他职业难以比拟的,也正是它持续激励着我,让我继续做医生。”田新平说。
“真的非常感谢你,小伙子,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位好医生。”这是上海交通大医院副院长赵任担任实习医生时带的首位病人出院之际对他说的一句话,也成了未来几十年鞭策他砥砺奋进的座右铭。
赵任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医生和患者之间因诊疗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甚至成为很好的朋友。对于医生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和满足。“患者的感谢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医院院长卢洪洲因“H7N9首个病例的发现者”而被人所熟知,但对于他自己而言,更值得骄傲的是“感染科医生”这一份职业。“感染科医生更像是医生界的‘福尔摩斯’,我们必须对新发感染疾病的蛛丝马迹保持职业敏感,这既是对一名感染科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在与疾病赛跑过程中抢占先机的必要条件。”卢洪洲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在抽丝剥茧中,独有一份乐趣,那就是“看着患者奇迹般地恢复健康”。
“常将人病当己病,救得他明似我明。”这句话是中医院副院长谢立科的座右铭。谈及自己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事,他表示,“为病人缓解了痛苦,彻底治疗好患者的疾病之后,患者随口的一句感谢,就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谢立科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