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华
编辑
谢欣
14月14日,港股上市公司嘉和生物公告称,周新华决定辞去集团总裁、执行董事的职位,自年4月15日起生效。
作为公司创始人,嘉和生物公告并未明确解释周新华的离职原因。仅表示,周新华决定投放更多时间于其他事务,并无就其辞任对公司提出任何索偿,且与董事会之间并无意见分歧。
从年周新华加入嘉和生物创业团队,到如今离开,嘉和生物几经动荡,虽然终于成功上市,但受内部股东频繁变更等因素影响,如今嘉和生物也从昔日的明星创新药企渐渐落后于创新药第一梯队。
坎坷14年
周新华对外的身份一直是嘉和生物的创始人,据企业招股书披露,他于年10月作为嘉和生物的首席执行官加入公司,都如今辞职,周新华在嘉和生物的履职时长将近14年。
从年5月20日起,周新华获任为嘉和生物总裁兼首席科学家。在嘉和生物期间,周新华主要负责公司整体研发策略及执行以及业务方向。
在加入嘉和生物之前,周新华在生物制药标杆企业安进(Amgen)担任研究员,后升任工艺开发部科学总监,重点监督工艺研究。而他的许多老同事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创新药企的创始人。此外,周新华此前还担任过沃森生物副总裁。
当时的嘉和生物还叫做上海欣润药业,由惠生集团出资设立。成立之初,其立志成为生物制药领军公司,而在早期,周新华主要承担了加速嘉和生物单抗生物药开发的任务。在当时,嘉和生物雄心勃勃的产品线瞄准了罗氏的贺赛汀、安维汀、艾伯维的修美乐以及强生的英夫利昔单抗等多款重磅生物药的类似药产品,十分吸睛。
在当时,嘉和生物也被认为是一家明星创新药企,颇被行业看好,但接下来,股东层面的一系列变故使得嘉和生物被大大拖慢了脚步。
年,有着“大生物”梦想的云南疫苗企业沃森生物以2.92亿元从嘉和生物原股东手中买下嘉和生物控股权,成为占比超60%的单一大股东。随后,阳光人寿保险等位战略投资人也导入5亿元注资。
但五年后,先是阳光人寿和东海证券在8年将持有的嘉和生物股份转给了上市公司康恩贝和福建国资背景的华兴康平,而大股东沃森生物不但没有优先收购,反而也向康恩贝卖出了部分嘉和生物股权。随后,四处投资的临床CRO老大泰格医药又出手,用旗下两个并购基金向嘉和生物增资。
8年中,沃森生物宣布交出嘉和生物的控股权,嘉和生物的新主人成为四处“扫货”的高瓴资本,高瓴资本还向华兴康平等机构继续收购嘉和生物的股权,最终实现了对嘉和生物的控股。而康恩贝和沃森生物的持股比例也进一步下降,同一阶段,泰格医药旗下的投资基金则是喝到了“肉汤”。
随后的两年里,嘉和生物经历了两轮融资,最终到IPO后,高瓴资本通过HHJH和HMHealthcare持有嘉和生物总股本稀释至29.8%,但仍为最大股东。
但是在这十年间,嘉和生物多个产品临床进展缓慢,开始逐步被信达生物、复宏汉霖等同行甩开差距,业内普遍声音认为,股东层面的频繁变更与意见不一,是拖累嘉和生物的最主要原因。
路在何方?
等到周新华离职之际,嘉和生物依然只有一款产品获批。
年月,嘉和生物的英夫利西单抗生物类似药(GB,商品名佳佑健)终于获批。它是一款TNF-α抗体药,用来治疗一系列免疫系统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成人溃疡性结肠炎、成人及6岁以上儿童克罗恩病、瘘管性克罗恩病。
不过,虽然英夫利西单抗在全球也是一款“重磅炸弹”级的产品,但在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英夫利西单抗即干不过老大哥阿达木单抗、还面临着多个后来小弟的挑战。
而在中国市场,英夫利西单抗的表现也缺乏亮点。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该产品销售额约5亿元,同期,阿达木单抗是10亿元。并且在嘉和生物的英夫利西单抗上市之前,国内已有海正药业、迈博药业的同款类似药获批,嘉和生物早已没了先发优势。
在嘉和生物上市时,公司曾展示了一系列明星靶点的候选产品,如CDK4/6、HER2、PD-1等等。只是,上市两年后,对比公司最新的财报与招股书中产品的研发进度却并无显著突破。据嘉和生物年业绩报显示,其多数产品处于临床早期,仅有GB(Lerociclib,口服CDK4/6抑制剂)、GB(利妥昔单抗、CD20)、GB(HER2)进入期临床。
而在研发停滞不前的同一时间,医药市场的格局显然已经发生变化,纷纷获批的国产PD-1与它们的“白菜价”就是例子。年7月,嘉和生物在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新药PD-1单抗杰洛利单抗(Geptanolimab,GB)的上市申请,但至今仍未获批。
这款药原本的获批预计时间是年三季度。彼时嘉和生物还发布了相关招聘信息。而随着国内PD-1厂商越来越“杀红了眼”,留给嘉和生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压力之下,嘉和生物也在尝试开发一些双特异性抗体、三特异性抗体的产品,试图抢占先机。但是,更早期的研发不仅意味着漫长的时间与经济投入,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而在财务面上,由于没有产品收入做支撑,嘉和生物亏损是源源不断的。8年-年,其亏损额为2.9亿元、5.2亿元、0.2亿元、8.65亿元。
而在二级市场上,IPO时嘉和生物曾凭借着“高瓴持股”的巨大吸引力获得了约倍的超额认购,一手中签率仅%,上市首日一度涨超0%,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但这却已成为嘉和生物迄今为止最后的高光时刻。
上市仅两个月后,嘉和生物的股价就已经下跌近0%。而在接下来的两年,公司股价更是持续下跌。截至年4月19日开盘,嘉和生物报收4.17港元/股,总市值仅有21亿港元出头,与上市之初相比,市值已经蒸发超亿港元。
这背后,高瓴资本在嘉和生物上市后的首个季度就进行了减持。据Choice金融终端显示,高瓴旗下的HHJHHoldingsLimited在年10月7日至年12月1日期间减持嘉和生物16.25万股,沃森生物持股不变;而在年底到年上半年间,高瓴资本和沃森生物持股情况不变。而在嘉和生物最新披露的年财报中,尚未提及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高瓴资本的减持在如今看来十分明智。与两轮融资叠加的总花费超2.5亿美元相比,若坚定持有至今,按照股份比例和嘉和生物最新总市值20亿港元出头计算,“时间的朋友”可能已经浮亏约十亿元人民币。
对比之下,嘉和生物的另一名股东沃森生物就没这么好运了。由于投资失利,该公司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57.6%。在接受交易所问询时,沃森生物表示,嘉和生物年末收盘价20港元/股,年末收盘价7.1港元/股,由此形成公司股权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4.22亿元等,致报告期内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81亿元,较同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