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的感觉到底是需要爆发出来还是咬着牙强忍下来,即使在心理学领域内亦争论不休,社会心理学家塔夫里斯博士的争议性著作《怒气:被误解的情绪》即是一例。
塔夫里斯博士反驳压抑怒气危害健康的一般想法,认为怒发冲冠远比保持平静更具杀伤力。例如心脏病高危险群的男人,也就是所谓A型性格者,常过易于动怒。
塔夫里斯博士以一项庞大的研究计划,追踪位39岁到59岁的加州男性数年,收集易造成心脏病行为的资讯。她说,A类型个性的好斗和没耐心,和心脏病发作有关联。
较易患病的人比起健康人更容易将怒气发泄出来,且每星期至少发怒一次。另一项研究-由密西根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执行,测量发怒、压抑和冷静反应时对血压的影响,其结果亦对火爆脾气不利。
根据主持者哈伯格博士的看法,能保持冷静的人,尽管已动怒但不显示出敌意,其血压比爱发脾气者更低。哈伯格博士进一步描述“冷静反省”的方法,双方先冷静下来,以解决冲突的决心,共同理智地讨论问题。
换句话说,你若找得出问题,就能解决纠纷。塔夫里斯博士说:心理学上疏通怒气的理论经不起实验检验。表达怒气只会使你更生气,脾气更大,而且会养成习惯。
如果你在动怒的一刻按兵不动,用高兴的事分散注意,直到怒气消了,至少比你破口大骂来得更愉快且更容易平复。”塔夫里斯博士也承认,有时泄出来很舒服,尤其是对社会不义之事,能表达更好。
她说,“训斥对不起你的人更是特别有满足感,或者将你如何受权贵欺压的始末公之于众,也使你有冤屈得伸之感。”支持“发泄怒气”的心理学家们,所持的理论基础是,释放情绪之后必有较好的感觉。
毕竟生气和肾上腺及副肾上素的分泌有关,这些荷尔蒙使脉搏加速、血压和血糖升高、消化器官的血管收缩。
持续的争议焦点在于,到底这种改变会自然恢复(如塔夫里斯博士所说)、不妨碍健康,还是(如发泄学派所言)没有发泄情绪,这种改变持续升高,会造成精神身体的病变。
费城心理析师麦多在其著作《如何对付愤怒》中写道:“怒气对我们身心均有影响。如果我们将之想象成一种精力的形式,若受压抑,一定会从别处跑出来。
我们必须认清它可能伤害身体任一部分,或影响情绪,最终累积得过多,还会伤害心智。”麦多医生认为压制和压抑怒气是不同的,其差异在于你的意识。
例如,你如果因为不想引起争端而下意识地忍下怒气,这叫压制;如果你从六岁起就对父亲敢怒不敢言,无意识地将怒气藏起来,这叫压抑。麦多医生认为这两者间,没认清怒气的压抑可能造成的伤害更大。
研究显示压抑怒气造成肠胃、呼吸、循环系统和皮肤的不适。有些科学家甚至相信这种情绪和癌症有关。下意识的压抑也有其缺点。《心可治疗亦可致死》一书的作者皮利特尔博士,记录许多和压制怒气相关的研究。
有位研究者追踪五千位风湿关节炎病人,发现他们有共同的性格特色一一无法表达怒气。另一位研究者则发现溃疡病人和风湿病人有同样的记录。
自闭儿中心的研究主任布鲁克丝和费城杰弗逊医学院的一位助教,共同进行另一项研究。布鲁克丝博士解释道:“年代,两位研究者观察位癌症病人的生活形态,发现他们有着非常有趣的相似处。
大多数人无法以表达怒气来防卫自己,但却能为防卫别人或某一种原因而发怒,但轮到自我防卫时,便没辄了。在其他病人身上的另一特征是压制敌意。他们好像少了让怒气发泄出来的管道,只好将所有怒气往里吞。”
布鲁克丝博士,和塔夫里斯及哈伯格博士一样,也不提倡以泄愤取代压抑。她说,英国有项以进行乳房检查为主的女性研究,亦指出“几乎不生气的女人和脾气暴躁的女人,似乎比适当发泄怒气的女人更容易有恶性瘤产生。”
布鲁克丝自己的研究即以此为主。她调查位没有乳癌的女性,将结果和15位良性肿瘤及15位恶性肿瘤患者作比较。“良性瘤和恶性瘤患者中,有绝高比例的人表示在过去一年中生的气比多位健康者还多。”
布鲁克丝博士说,“而大多数有恶性瘤的女性又比良性瘤的更常生气。良性瘤的女患者在过去一年中又比健康人更常生气。”而这些女性表达怒气的方法亦不同。
有恶性乳癌的女性,即使自己没错,也较常为自己生气而道歉,布鲁克丝博士说,因此她们不论何时,一表现敌意常立刻回收。而良性瘤女患者则倾向于一生气就一直气下去,因此其怒气常变成无法解决的内在冲突。
健康的女性,则较容易气过就忘了,将心力转移到愉快的事上面。布鲁克丝博士以上述发现推论出,如果怒气能转移,病人较不觉压力,而对身体状况亦较有正面的影响。
只表达怒气是不够的,该有解决冲突的方法,否则压力将持续运作。有些人可能压抑怒气一段时间后,突然在某件事上爆发出来,也不管到底那事有没有那么令人生气。
如果人不将怒气表现出来,藏在心里,容易轻微沮丧。布鲁克丝博士说:“低度沮丧较常出现在女人身上,有些女人常常觉得充斥无力感,但却不生气,反而感到沮丧。因此他们常有疲惫感或惯性头痛。”
布鲁克丝博士相信,必须调整自己,把生气当作正常的情绪来处理。她说,表达怒气对健康有益,但这并不是指拿砖块砸人的头,那只会带来报仇和罪恶感。
怒气是我们自遗传、成长及文化形式得来的正常情绪,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以一种社会及个人健康都能接受的方法面对它。纽约康乃尔大学医学院心理治疗临床教授弗雷契相信,父母对小孩的怒气应采取开放的态度。
弗雷契医生说,如果你6岁的小孩生气了,你说“你再这样,就会好看”,那只会使问题更复杂,你不妨说,“你生气了,好,想想办吧!”或“你生气了?为什么呢?”
告诉我为什么了解他们为什么对某一特殊行为有某种感觉,甚至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这对解除怒气根源有所帮助。塔夫里斯医生谈到一个有趣的研究,三年级的学生,从三种方法中选出他们用来处理为了其他小孩而引起的挫折感的方法。
有些可以说出感受,有些则以玩枪表达怒气,其他则接受造成他们生气行为的合理解释。那一种方法能舒解情绪?塔夫里斯医生说,“不是说出感受,说出来并不能减轻情绪,而是重新演练一遍。
也不是玩枪,那使他们敌意更强,更有侵略性。消除他们怒气最成功的方法,是使他们了解同学为何做出令他们生气的事一她爱睡、不安、不舒服。”
当然这种方法对大人一样有效,我们一旦了解侵犯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较能掌握情绪,但要达到这种程度,我们得先面对自己真正的感受,公开讨论,才能获得满意的解决。
塔夫里斯博士解释道:“发怒的目的在于传达不满,若这种不满没有被面对,无论怒气在内、在外或丢进大海中都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