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如厕之难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外奔波,内急寻厕时,一不小心会踏入无人善管的公共小厕。
那小厕,门锁半坏,手纸如山。
蹲下解手也须加速,拉个五六分最好提起裤子就走,免得半途被人拉门闯了进来。
匆忙释放后,瞟一眼角里的洗手池,沾灰的水龙头也令人绝望。
多待一分钟,骚臭辣眼的气味就会令人窒息,遂匆忙离去。出来吹风十分钟,方觉回到人世间。
有了这样的体验,让人不禁感慨,找个怡情的厕所,人生之幸也。
为此,小编总是到快餐店或售楼部蹭厕。
当下如此,90年前的民国也是如此。
日本公厕民国十八年,一个暂居国都南京的旅客,给《中央日报》写信,吐露了自己寻找爽心厕所的体验:
“有一天,我费了半个小时之久,在外专门调查清洁的厕所,以备取便时,享点舒服。”
“跑了好久,才发现南京第一公园内厕所清洁,进去也不出钱,我喜极了,天天到那里取便。”
人们不仅要问,为何找个合适的厕所这么难?
即令民国首都,当今省会,也是寻芳不遇,非辗转他处,剑出偏锋才能有称心如意的获得感。
*府投资建的公厕,通病在哪里?
今天,我们就来以民国的厕所为例,来简述一二。
民国南京二、南京公厕史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同理,世上本是没有公厕的,在路边解手的人多了,便有了公厕。
南京年定都前,也是没有公厕。
城内道路两侧,有土坑。
外出办事的老爷们,内急时就蹲下方便。
小便更自由,随便找个旮旯,背着人就可以就地解决。
南京被当嘲为“臭都”,《中央日报》上是有记载的。
另外,人的粪便对农民是个宝,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集粪、收粪、买粪,是农业生产的必备物质。
南京定都后,人多了,就有人做起这个生意,收集粪便,卖于农民。
这就是公厕的出现。
它一开始是由私人建的,所以并非现代严格意义上的公厕。
但这个私厕,也解决了路人如厕不雅的问题。
*府也鼓励。
史料显示,建都2年后的南京,全市有公共厕所座,其中九成都是私厕。
私厕如雨后春笋,随着国都人口的增多大兴起来。
别小看这个臭行当,却能养活一群人,甚至做成富商。
路人如厕须交铜板,市民倒马桶,也须向守厕人交钱。
而粪便转手卖给农民,又是一笔。
这厕所老板,里外两头吃,利润怎能不大?
粪商当时南京正丰街,有两大粪行。
一个老板姓郑,专门收粪,雇有多个粪夫,专走陆路。
每天清晨,粪夫推粪车走街串巷,手持小铃,提醒各户该倒马桶了。
粪车收集后,送到粪行。
另一个老板姓马,专门做粪便批发外运,专走河路。
其大量的粪船,停在下关区大马路和商埠街之间的惠民河上。
陆路转河路,惠民河成了重要中转站、全城最大的粪行交易市场。
每天,郑家粪行门前大街上穿梭着隆隆的粪车、粪夫。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粪行也能带动相关产业。
附近居民也都做起了相关生意,木桶坊、澡堂、铁铺等,鳞次栉比。
所以,人们称这条街为郑粪街,后以谐音定名为正丰街。
南京配图三、民国厕所之怪现状
粪商建厕所收粪,目的只为一个钱字。
这就带来了好多问题。
①竞争问题
有人说,怎么上个厕所也有人竞争?
世间只要有市场,就有竞争,不管什么买卖。
由于缺少*府规制管理,粪商见有利可图,便大肆兴建厕所。
一时间南京“坑侧林立,三步一厕,五步一所,竞争非常激烈。”
②皮条客
有人说这竞争好啊,竞争越激烈,服务越好,厕所越建品味越高嘛。
非也非也。
缺少规制的市场,从来不以“好”为发展方向,而是以“利”为终极吸引力。
为了赚更多的钱,粪商一方面加紧厕所看守,另一方面雇佣闲杂人来拉客。
于是厕所竞争激烈地方,出现了专门拉入如厕的“掮客”。
这就是地下市场的潜规则,一如当今红灯区的皮条客、路边拉客的大巴车。
③如厕难
另外,市场的兴盛也不一定让消费者受益,有时反而受其害。
这又是为何?
还是利字。
*府鼓励粪商们建厕所,但粪商们都挤破头往人流大的地方建,人烟稀少的地方依然如厕困难。
依然会出现随地大小便,为找厕所苦煞君子的情况。本文开头的那个外地人,即是一例。
④环境差
还有,拉客进来的厕所,繁华地段的瘦身、迷你版厕所,使用环境也贼差。
便满为患,蛆虫乱爬,地坑式,无气窗,人入其内,不堪立足,不小心就脚上中彩。
所以,大量兴起的厕所,不但没有改变现状,反而恶化了生态。
人们依然宁愿去空气清新的野地方便,也不愿意去林立的厕所。
这就是当年国都厕所行业之怪现状。
粪夫配图四、私厕不爱建女厕
一个厕所,可视为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和管理水平的窗口。
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
要说,国民*府在此方面下的功夫,可是不小。
定都第二年,即年,市府就制定了《首都卫生建设5年计划及概算》,计划5年投资万元,大建公厕。
通过投资扶持,计划达到每方里2所、每条大街1所公厕的目标。
后来还颁布了厕所建造标准——
●多开天窗,设铁纱门窗。
●“地面、尿沟及墙壁下部用水泥建筑”,厕后有带盖的粪池。
●每日一冲刷。
●有路就要有厕所,开路的同时就要做好公厕的规划。
后来还要求,在重要地段,分级别建设规格不同的公厕,甚至也引进了抽水马桶,几分钟一冲的那种。
另外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府所建厕所,专设了女厕。
原来的公厕,都是男女不分。本身妇女很少在外如厕,商人逐利,很少有私厕为妇女专设。
女厕所的设立,说明女性走入现代社会,这恐怕与蒋夫人的女权主义不无关系。
关于厕所建设的计划,国民*府可没少规划,但效果并不甚好。
年,全市有厕所座,其中*府所建只有40所;
年,全市有座,公厕只有所;
年,这个数字是:。
公厕私厕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9左右。
这或许与*府的财力有关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用钱需要做的事很多,如厕之事,无关国计民生,无关国防*事,还是往后放放吧。
===========
参考文献:
马红梅《民国时期南京城市为啥管理》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