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最大的贡献,是给后人留下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他本身就是传奇,没落晚清的“活化石”。
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不仅写出了真实的皇宫,还揭示了晚清为何没落,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必然。
这是溥仪做的最大的善事。
溥仪
年12月2日,不到3岁的溥仪继位,皇宫成了他认识这个世界的第一个社会。
童年的溥仪,在皇宫出入走动,身后必跟随几十个太监的服务团队。他在自传中称之为“尾巴”,一个动物的比喻,透出对这一习惯的鄙视。他并不喜欢这样浩浩荡荡的侍从队伍。
他的随行太监到底有几个呢?在自传中他这样回忆:
最前面的是开路的,敬事房太监,“他的作用犹如汽车喇叭,嘴里不时地发出‘吃——吃——’的响声,警告人们要早早回避。”
慈禧出行,阵势威武。溥仪当皇帝后,应该和这个出行阵势差不多
敬事房太监之后二三十步,是两名太监总管,分两侧行走,“鸭行鹅步地行进”。
鸭行鹅步,这个成语把太监走路的形象一下写生动了。
第三组太监,再往后约10步,就是扶轿的太监,如果不坐轿,就由太监搀扶随行。
第四组,举伞太监,走在皇帝或皇太后的后面。
第五组,持物太监,紧跟第四组。这一组,每个人手中东西都不重样:有抬座椅的,有捧马扎的,有捧随时换的衣服的,有拿雨具旱伞的。
配图
第六组,御茶房太监。皇帝皇太后喜欢喝的乌龙茶什么的,随身携带,喜欢吃的零食点心,一样不少,沏茶的水壶、茶具什么的,也一个不落的。
第七组,御药房太监。他挑这一个担子,里面都是日常备用小药,以及急用药物。像什么灯心水、菊花水、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丸、痧邀、万应锭、三仙饮……管头晕、防暑、消化不良等等的,都是出行必备。
皇帝的茶壶
第八组,带坐便的太监。这个很有意思,皇帝一般不去盖好的厕所,而是用随时带的小便器、大便器。
溥仪在自传中还解释,这样兴师动众的,是为了出门安全考虑。“因为有一代皇帝外出如厕时,遇上了刺客”。
这样的理由不知真假,但皇帝这样的如厕习惯,可苦着太监了,他出不出恭,太监都得手捧坐便器前后跟着。奢靡啊,汗颜……
慈禧的马桶
第九组,机动太监,他们两手空空,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太监别看杂乱,但很有秩序,几代大清皇帝训练下来的规矩,到了溥仪这里顺理成章,一点也不忙乱,“这个杂七杂八的好几十人的‘尾巴’,走起路来倒也肃静安详,井然有序。”
溥仪狱中写书
晚年的溥仪说,“《红楼梦》里的排场犹如宫中排场的缩影”。贾母、凤姐这样的人身后和周围,总有那么一大群人,即使从这间屋子走到隔壁那间屋子,也会有一窝蜂似的人跟在后面,好像一条尾巴似的。
“其实,她们的尾巴,比皇宫里的尾巴小多了。”她们这样做,不过是为了追求排场而已。
配图
“我每逢去游颐和园,不但要有几十辆汽车组成的尾巴,还要请民国的警察沿途警戒,一次要花去几千块大洋。”溥仪还说。(据网上资料,那时,5个现大洋可以买一头大水牛)
年代,溥仪在狱中写下《我的前半生》时,已经超脱荣辱,只求活命。在回忆这些最豪华的出行阵容时,犹如戏说他人。
从皇帝到普通百姓,溥仪活了60多岁,也是他顺应历史潮流,善终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