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是南平医院。负责收治在南平市确诊的所有新冠肺炎患者。疫情发生后,医院迅速调配骨干力量,成立专家组、临床治疗组、护理组、心理干预组、后勤保障组及科普小组,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闫仁河医生是该院胸外科年轻骨干,医院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消息后,他提前结束了在上海的进修行程,主动申请加入隔离病房,医院第四批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生。
在这段特殊的经历里,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在隔离病房度过的6天6夜。
闫仁河在为患者做血液化验
以下为医院闫仁河医生的日记内容:
2
12
Wed.
抗“疫”第一天。
医院的隔离病房是一栋独立的三层小楼,由于长年没有使用,变得有些破旧,它虽然简陋,却很规范,进入隔离病房需要通过四五道门,分为淋浴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每进入每一道门都要非常小心谨慎,每一个区域都有清晰而且严格的操作规范,不能容半点马虎。
医用防护物资虽然紧缺,但很齐全,这是对我们一线医务工作者最好的保护。我们穿着沉重、闭闷的防护服,穿过一道道防护门,进入到核心的区域——隔离病房。
我接班时,隔离病房住了16位病人,有重症的,有轻症的,有积极乐观的,有绝望悲戚的,有心存感恩的,有满怀怨恨的,所有的这些我们都要包容。他们身患疾病又被隔离,内心一定是恐惧的、迷茫的、绝望的、无助的,他们需要亲情,需要爱。
我和同事魏其锋医生整整忙了一个上午,我们需要熟悉病人病情,了解病人内心状况、了解病人社会关系,以便更好地从生理及心理上帮助他们。穿上了厚重的隔离服后,整个人都变得笨重、迟钝,原本很简单的动作变得复杂,忙碌了一会儿就浑身燥热,出汗。防护眼镜也总是起雾,眼前一片模糊,一抬起头,镜片上的雾水就会滴入眼睛、鼻孔、嘴巴,很是酸爽。为了节省医用物资和时间,我们在工作期间不能上厕所,一切都变得极不方便。
14床的李阿姨一直在哭泣,她是做家*服务行业的,害怕个人信息被泄露,害怕以后没有雇主敢雇她,害怕失去工作,害怕被社会抛弃。我们立即将情况汇报给了院领导,医院安排了心理咨询师给她做心理辅导。我们也告诉她病情会保密,并且让她知道这种病跟平常的感冒一样,治愈了是没有后遗症的,也不会传染给他人,并且治愈后的她的身体会产生抗体,她的血浆还可以捐献出来,帮助正在罹患这种疾病的病人。
18床陈阿姨一开始很悲观不配合治疗。原来,她的母亲病重,而她患病后不能床前尽孝,一直深感愧疚。我们一直疏导她宽慰她,让她知道自己的康复才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我们派医务社工到她家里给她母亲提供一些帮助,还将她对母亲的思恋转达给她母亲。还有些病人心怀怨恨,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一定是病房里的某个病人把疾病传染给了他。针对这些问题,我和治疗组长蔡剑锋商议,我们除了要医治患者身体上的病痛还要抚慰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每次查房我们都要和患者多沟通、多交流,多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让他们把一些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心情能够舒畅。我们还为患者组建了一个名为“因爱春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