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患者发现肿瘤后除瘤心切,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西医手术,或者采取放疗、化疗等方法。等到了中晚期,才会想到中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中医门诊寻求帮助。其实,这对中医药治疗肿瘤是一种误解。在肿瘤治疗中,中医药其实可以贯穿始终,全程参与。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基层医疗服务分会会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承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医院坐诊专家卢建强主任讲解中医经方治疗肿瘤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提高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
一、中医治瘤,自古有方
卢建强主任说:“我们中医科的治疗范围——小到感冒,大到癌症”。在中医经方人眼中,癌症病人的体质相对稳定,远不像感冒发烧病人病情瞬息万变。
其实中医治疗肿瘤自古有之。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记载:“瘤者,肿大也,瘤者留居也,肿大成块,留居在一处而不消散者,为之瘤也。”唐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对“瘤”进行分类,有“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指出可应用虫类药物,比如蜈蚣、全蝎、僵蚕进行治疗。唐代著名医家王焘《外台秘要》一书中记载可用羊甲状腺治疗瘿瘤,开创了内分泌治疗肿瘤的先河。
肿瘤作为一种以局部病变为显著特征的全身疾病,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
卢建强主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故治疗肿瘤讲究“和谐共处”,当正气(免疫力)与邪气(致癌因素)、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自身气血均处于平衡状态时,则身体安康,杂病不侵。
卢建强总结:中医治疗实质就是通过辨证,合理使用中医药,调和体内经络、脏腑及气血,使身体内环境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肿瘤自然就会得以控制。
二、经方治瘤、癌症的优越性
中医治疗癌症有四大优势,卢建强主任讲解:
1.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
中医重视整体性。癌症表面看是局部病变,如结肠癌在大肠、胶质瘤在脑部,因此西医往往注目于局部病灶,或手术,或化疗,或放疗,这无可非议。从战争法则要求:只有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但近年来,现代医学亦认识到癌症不仅仅是局部病变,应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特别是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而目前的手术、化疗、放疗等对免疫系统均有所损害。
中医治疗癌症早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重视内因、整体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无论哪一种癌症均有邪气盛与正气虚两种状态,邪气中有热毒、痰湿、血瘀等证候,正气虚则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表现。
所以,中医药治疗癌症的基本要求是:既要看到局部癌块,还要重视患者的正气强弱;无论采用何种治癌方法,时时要维护正气。重视整体性是其特色之一。
2.帮助调整机体状态
中医药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促进术后肿瘤患者的康复,通过调整患者机体内环境和阴阳关系,达到抗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目的。
中医药对放化疗具有减毒增效作用,通过调整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控制疾病发展,稳定病灶,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中医可以帮助调整机体状态,纠正阴阳气血失衡,改善全身状况,提高恢复能力,从而延长患者寿命,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3.不影响患者劳动力
中医治疗对劳动力的恢复,中医治疗一般不会因治疗本身的原因而影响癌症患者的劳动能力,这是与其他方法相比的另一个特点。中药治疗,一般不会对身体产生新的破坏,在癌症好转的同时,体力也会逐渐得到恢复。
提高生存质量。对晚期肿瘤患者,可以控制肿瘤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减轻中晚期肿瘤疼痛,改善各种与癌症相关的症状。有效预防肿瘤。对于高危人群,中医药可以预防和减少肿瘤的发生。
4.副作用小,不会对骨髓和消化道的抑制和不良反应
中医采用纯天然的中药材,不会损害骨髓的造血功能,适合体质虚弱癌症患者服用。中医中药在对抗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也不会对消化道的抑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医治癌有诸多优势,是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在癌症的治疗上还是应该要讲究辨证施治。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既要考虑患者局部的治疗,又要对整体的身体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整,使患者达到体内的阴阳平衡,邪正平衡,这样才能控制肿瘤的生长,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
医院坐诊专家
中医疑难杂症专家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基层医疗服务分会会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承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精通中医用药方略,系统梳理了中医经典理论体系与各家学说的流变,上承衣钵、兼容百家。熟练运用黄帝内经,脏腑辩证学,四诊八纲辩证学,诊治各类中医疑难杂症,如失眠抑郁、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男妇科、呼吸系统疾病、脱发白发、耳聋耳鸣、糖尿病、皮肤病、肝胆病、疼痛疾病、各类肿瘤疾病等;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深受广大患者与同行的好评!在肿瘤治疗方面,利用中医辨证抗癌,治疗中晚期肿瘤,控制病情,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使部分患者达到带瘤生存,甚至瘤体缩小或消失,临床疗效显著。
诊疗范围:
内科疾病: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房结节,颈淋巴结节等等;急性亚急性甲状腺炎、甲亢、甲状腺肿瘤、甲减、甲状腺结节;顽固性咳嗽、慢支肺气肿、肺心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病、腹胀打嗝反酸、慢性肠炎、结肠炎、便秘等。
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头晕头痛、脑血管病、脑萎缩痴呆、眩晕、癫痫、高血压等。
中医疼痛疾病:肩周炎、颈肌腰肌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腔积液等。
精神疾病:失眠、抑郁、焦虑、神经衰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