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院心律失常团队是国内较早开展直流电消融和起搏治疗的团队,其依托的学科为南京医院医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创建于年,年被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江苏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江苏省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学科具有正高级职称24人,博士生导师15人,年门诊量14.5万余人次,年住院患者人次,年介入手术量台。介入心脏病学是学科发展的主轴,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转化医学为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心律失常团队目前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名,教授6名,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4名。至年间,每年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左右,硕士硕究生30名左右,每年培养省内外进修心律失常医师人数40余位,共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18次。团队中获得国家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卫生部和江苏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各1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江苏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1人,候任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美国心律学会专家会员(FHRS)2人,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ESC)1人。近5年内来,发表质量较高的论文86篇,其中SCI论文52篇,影响因子共计.分,包括发表在国际心律失常顶尖期刊《CirculationAE》(7篇)、《JACCImaging》(1篇)和《HeartRhythm》(4篇)上的12篇。
心律失常团队致力于复杂心律失常的机制探讨和包括导管消融的非药物治疗策略研究。在房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团队创建了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南京方法”,并在国内外广为推广;发现心肌病新类型(孤立性心房心肌病);建立了心房颤动与脑卒中的立体预防体系;与心脏外科联合,对于卒中高危患者选择性应用左心耳封堵或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基因检测,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研究,一直是本心律失常团队的主攻方向之一。多年来团队的多位研究者致力于缺血性心脏病干细胞移植与室性心律失常、ARVC和Brugada综合征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研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资助研究和国家12.5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的"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研究"。在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方面,团队积极开展心内膜与心外膜联合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于复杂的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联合心脏外科,将心内膜、心外膜消融与外科手术结合起来的内外科杂交治疗,提高了治疗成功率。本团队创立的治疗复杂心律失常的相关技术已推广至日本、印度、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对于反复发生室速或室颤电风暴、抗心律失常药物、ICD与导管消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团队近年来尝试了肾动脉消融治疗方法,其中部分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
近三年来团队每年消融心律失常患者达余例,装置治疗近例。团队近几年曾先医院和CIMS医院、日本横滨医学院、泰国Phramongkutklao医院和Ramathibodi医院等进行了消融手术演示和指导。团队的多位教授多次在美国心律学会议、欧洲心血管病年会、欧洲心律学年会、亚太心律学会议、以色列心血管创新大会和台北国际室性心律失常大会上作过学术报告。
为了促进室性心律失常的学术交流,自年起团队创办的第一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VAS-CHINA)以来,至今共举办了九届。九届VAS-CHINA的成功召开,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们的一致好评,现已成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品牌会议。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团队组织国内心律失常专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该“共识”于年8月中旬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和《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上同时刊载。相信“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的发表将有助于促进和加深我国广大的心律失常医师,尤其是基层医生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现代认识,有助于提高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规范化诊治水平。
医学专科化的现在,路越走越窄。而作为医生,我们的思维不能随之变窄。当患者走向“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或许能为患者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陈明龙
刘先生是一名34岁青年,因为扩张型心肌病伴有室速入院,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带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成为了改善心功能及降低猝死风险的不二之选。如果再对室速进行消融,相信一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植入CRT-D左室电极的过程中,心脏静脉造影的结构令大家大吃一惊,如此畸形的静脉系统让左室电极的植入幻想破灭。而与此同时,患者室速发作频繁,且药物无法控制,如不对室速进行射频消融,患者可能存在极大风险。但消融过程中发现,患者室速位置很深,反复尝试心内膜、心外膜消融均无法终止。装置无法植入!室速无法消融!患者的治疗貌似进入了一条死胡同。
既然左室电极不能从心内膜途径植入,那是否可以心外膜?室速位置很深,是否可以从心外膜给与无水酒精?在患者家属同意后,我们与外科进行了沟通,在内外科联合下,顺利于心外膜植入电极。标测到室速位置后,注入无水酒精,患者的室速最终终止,随访过程中患者未再出现持续性室速,心功能较前也有明显提升。
作为亚太地区室性心律失常培训导师,我每年接收世界各地心脏电生理医师来华培训,并参与一年一度的室性心律失常培训授课。另外,每年均受邀在国际大会发言5-6次,其中包括世界心律失常大会,美国心律学年会,欧洲心律学年会,亚太心律学年会等。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均为国际知名心脏电生理杂志,并受聘为国际知名杂志JACCclinicalelectrophysiology编辑顾问。近年来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目前主持数项国际及国内大规模临床研究。
目标:用科学方法使患者心律紊乱恢复正常节律
——单其俊
年5月14日,Mishall(化名),男,32岁,美国籍白人,浙江某大学博士研究生因“反复晕厥4次/1月”慕名来到我院就诊。晕厥多在晚间和凌晨发作,无明显诱因,曾在外院住院诊治,心脏超声、心脏血管造影、直立倾斜试验、头颅MRI等多种检查无异常发现,电生理检查诱发室颤,未能明确诊断。仔细询问病史、调阅既往病历和42导新胸导联心电图检查后发现患者间歇性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右胸导联(V1-V3)及其上二个肋间相应的位置有ST呈下斜形抬高,结合青年男性和反复夜间晕厥病史,最终考虑晕厥的原因为Brugada综合征。
因为外籍患者,经科室讨论,并汇报院医务处和相关涉外部门后,我们为患者植入了ICD(心脏复律除颤器)。为了防止ICD因室速和室颤反复电击,术后给予了奎尼丁治疗。ICD植入后,患者焦虑情绪好转,继续他的博士生学业,在ICD和药物联合治疗下,近一年随访未发生晕厥,也无ICD放电。一个看似简单的病例的诊断得益于我们二十年来孜孜不倦研究和努力,我们团队早在年创立了42导新胸导联心电图检查方法,有效地减少了Brugada综合征漏诊率,提高了诊断率(年HRS和年ESC的相关指南也证实上述检查方法的价值)。二十年来我们发表了Brugada综合征相关论文20余篇,获国自然二项,年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汉族人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本人于年1月26日应CCTV10《走进科学》栏目邀请作了“急救在午夜”的关于Brugada综合征科普宣传,收到广泛好评。
年,澳大利亚Krum教授首次报道了肾动脉消融(RDN)能够持续有效地降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受其启发,我们意识到RDN可能会给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的心血管多种疾病的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随后开展了“RDN治疗难治性高血压”、“RDN治疗ICD电风暴”、“RDN治疗心房颤动”和“RDN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等多项临床研究,我们发现RDN可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降低持续性房颤的心室率、大幅减少ICD放电次数和改善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症状。目前,已完成临床RDN治疗病例近例。与此同时,我们动物实验发现RDN可明显减轻多种心肌病模型的心脏、肾脏和肝脏等脏器的纤维化,而纤维化则是多种脏器发生结构和功能障碍的共同通路,我们已发表RDN相关SCI论文16篇。从年以来,本人完成射频导管消融、心脏起搏器、CRT和ICD等心律失常介入手术及肾动脉消融手术0余例,发表论文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
作为一名起搏电生理医生,不仅仅是单纯的完成一台手术,更重要的是术前善于“思考”,术后善于“总结”,只有在“思考”和“总结”中才能更好地提高专业技术和临床科研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邹建刚
年12月一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6年前已行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但术后反复胸闷气喘,夜间睡觉不能平卧,外院诊断为心功能不全,持续性房颤,心电图为左束支传导阻滞,依据最新的CRT治疗指南,该患者适合CRT治疗,但在术前我们团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讨论,结合病史、体征并考虑患者远期预后,最终为该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双心室起搏+希氏束起搏+房室结消融,最终实现了希氏束起搏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呈现正常的QRS波形和时限,患者胸闷气喘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我们团队再次对此次手术方案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今后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好的信心。
在思考中析辩,在总结中提高,是我们团队得以生存、提高、发展的宗旨。
锲而不舍,并非是为了追求完美!
——杨兵
年10月9日,当电生理屏幕上顽固发作的室速突然终止的一刹那,我一直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了下来,毕竟是这位患者的第七次消融手术了。
5年前,远在福建的老王罹患室早/室速,医院成功实施了射频消融术,但好景不长,术后1年症状即反复发作,医院先后再行三次消融均告失败,期间也尝试了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效,发作日趋频繁几乎呈无休止发作,室性心律失常负荷6万-8万/日,且伴有心力衰竭的表现。经当地推荐老王来到了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年9月25日,满怀信心的我们给老王实施了心内、外膜联合标测,结果出乎意料,室速最早激动点不在心外膜及冠状静脉血管分支,而是在心内膜消融延迟有效,提示心肌深部起源可能,术后1小时室速即再发。考虑到可能靶点位于室间隔深部,年9月30日,我们和冠脉组一起尝试经冠状动脉化学消融,但通过对间隔供应血管球囊堵闭测试,均无法终止室速,再次手术的失败把手术医生和患者的信心都降到了冰点。
一方面无休止发作的室速对老王的心脏功能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一方面现有的药物、装置和消融技术都无法终止室速。釜底抽薪,背水一战,不胜则亡……这些词语用在老王身上再也恰当不过了!经过10天的精心准备,我们自制了双极消融连接线,再次为老王实施了第七次消融术,运用双极消融顺利将这个藏在肌肉深部的室速彻底根除,患者再次获得了新生。年,在美国心律学年会上我们报道了这个患者的坎坷经历和消融方法,引起与会者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