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简介
李雪灵,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医学院,医院心内科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各类心血管疾病诊治及相关研究。
本期指导作者简介
金钦阳、医学博士,医院主治医师。浙江省康复医学会青年委员。主持浙江省自然公益基金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为多本国际期刊审稿人,拥有国内专利3项。目前主要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研究方向包括心力衰竭的机制及加速康复,代谢性心脏病学。
炎症过程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因素,而秋水仙碱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适合心血管疾病患者安全使用。前期COLCOT和LoDoCo研究发现,长期低剂量秋水仙碱治疗能够降低慢性冠脉综合征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急性STEMI患者在再灌注时给予短期秋水仙碱治疗是否能减少心肌损伤。近日发表在Circulation[1]上一项COVERT-MI试验(秋水仙碱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左室梗死大小),探究秋水仙碱是否能减少接受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急性STEMI患者的心肌损伤。
该COVERT-MI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随机分配接受PCI治疗的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从入院到第5天接受口服秋水仙碱(2mg负荷剂量,随后0.5mg每日2次)或匹配安慰剂治疗。主要疗效结果:治疗第5天时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评估梗死面积IS(左室质量LVmass)。次要结果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评估3个月时相对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变化和梗死面积IS。
研究共纳入名患者,秋水仙碱组为人,对照组为91人,分别有87.5%和80.2%患者完成中位数为5天和95天的随访CMR研究。5天时秋水仙碱组与安慰剂组相比较,两组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IS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左心室质量分别为26.0g和28.4g(P=0.87;图2A)。如图2B所示,梗死面积IS与血管造影危险区域(根据初始血管造影上的血管APPROACH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秋水仙碱的胃肠道副作用(主要是腹泻)明显高于安慰剂(分别为33例[34.4%]和9例[10.1%];P=0.),其中秋水仙碱组1例出现贫血。
图2.心脏磁共振评估梗死面积和危险区域的功能图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除性别外,在预先指定的亚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相互作用=0.02),提示提示女性使用秋水仙碱治疗心肌梗死面积较小。图3.随访第5天时主要结果的亚组分析在随访3个月时,秋水仙碱组与安慰剂组之间的心肌梗死面积I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左室质量17.2vs18.4;P=0.92),在微血管梗阻程度、左室重构、左室射血分数等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然而,随访第5天时秋水仙碱组的左室血栓率(18例,22.2%)的左室血栓比例高于安慰剂组(6例,7.4%;P=0.01)。在3个月的CMR随访研究中,秋水仙碱组有(4例,5.3%)与安慰剂组(2例2.6%)相比,LV血栓比例的差异不再显著(P=0.68)。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以及炎症生物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纤维蛋白原、CRP、CKMB)均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表1.两组主要及次要研究终点结论:在这项随机、安慰剂对照COVERT-MI试验中,急性STEMI患者在再灌注时给予高剂量的秋水仙碱短期口服治疗不但不能减少心脏磁共振成像评估的梗死面积和心肌损伤,反而增加急性期左室血栓的发生率。之江心学评述:
该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急性STEMI患者在再灌注时给予高剂量的秋水仙碱短期口服治疗并没有减少CMR所确定的梗死面积,其他心肌损伤指标如微血管阻塞、左室重构也未见明显变化。然而,接受秋水仙碱的患者的左室血栓发生率却意外增加了3倍,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其与后期不良临床结局相关。既往Colcot和LoDoCo2试验显示,低剂量秋水仙碱(每天0.5mg)在心肌梗死后一个月内开始或在慢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在至少6个月的临床稳定状态后开始受益。但在最近的另一项试验中,秋水仙碱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长期使用不但没有显示出任何益处,而且死亡率反而增加。目前秋水仙碱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尚存在争议。该研究局限在于是一个样本量有限的II期试验;缺少CMR研究的人数高于预期,有20%的缺失数据;CMR在第5天的主要终点评估可能导致了最终IS的高估。心梗后再灌注的炎症反应一般持续3-7天,原则上早期给药秋水仙碱的时机似乎是合适的,然而本研究却发现在首次发生STEMI和冠脉闭塞的患者中,与安慰剂相比,短时间内再灌注时口服高剂量秋水仙碱并不能减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和由此产生的炎症。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秋水仙碱的时间、药代动力学和剂量反应,以确定减少梗死面积或限制重塑的有效疗法。
参考文献
1.Mewton,N.,F.Roubille,D.Bresson,etal.,EffectofColchicineonMyocardialInjuryi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Circulation,Sep14;(11):-.
未来可期
王利宏主任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心内科主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杭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浙江省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工作。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脏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委员会委员,长三角心血管联盟副主席,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心血管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入选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国家重点专项十三五计划、国家卫计委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心电与循环》、《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Diabetes、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logy等杂志审稿人。是国家卫生部心脏介入手术培训导师,已主刀完成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左心耳封堵术和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介入手术等近万例。
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心内科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方面人才。医生39名(其中博士学位19名,硕士学位18名);正高职称11名,副高职称15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护理人员60人,副主任护师2名。目前有张床位,其中CCU20张,心导管室3个,心功能室1个,拥有世界最先进的DSA机3台、电生理仪2台,飞利浦心超机1台。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浙江省仅有的一家同时具备“冠脉介入、射频消融和起搏、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成人)”三大心脏介医院。是中国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CRT植入技术培训基地。是国内最早引进先进的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Ensite)医院之一,在无X射线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省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也是国内最早应用冠脉内血栓吸出术治医院之一。应用经皮心肺辅助循环支持技术(叶克膜),打破极危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禁区。在省内最早采用介入技术封堵心肌梗塞室间隔穿孔,努力拯救高危患者的生命。在浙江省率先应用Ampla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包括在国际心血管病研究领域最顶尖的杂志Circulation、Hypertension、JournalofHypertension、AmericanJournalofHypertension、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其它厅局级等课题40余项。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各1项。
往期回顾
、之江心学:非兼容MRI起搏器行磁共振检查安全吗?
、之江心学:肥厚型心肌病发生房颤的新型预测模型:HCM-AFscore
、之江心学:β受体阻滞剂也能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吗?
、之江心学:罕见病真的罕见吗?
、之江心学:远端缺血适应(RIC)在STEMI患者行PCI时作用何如?
、之江心学:心房颤动急性复律与择期复律患者发生卒中的早期风险
、之江心学:食盐口爽,反为其患
、之江心学: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介入手段有妙招
、之江心学:导管消融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指导:王利宏
技术支持:丁亚辉
策划:金钦阳
作者:李雪灵、金钦阳
排版:林敬阳
审稿:王利宏
欢迎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