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简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886446235639770&wfr=spider&for=pc俗话说,人有三急如厕为大。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现代,厕所是很常见又便捷的东西。我们现代人每家每户家里都有厕所,大街上也有免费的公共厕所,但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就能知道,故宫里是没有厕所的。如果皇宫里没有厕所,那我们的古人们,特别是那些身份尊贵生活奢侈的古代妃子们,是怎么上厕所的呢?
早在先秦,人们就已经开始在地上随机挖个坑,蹲在坑边方便。因为嫌弃这样的坑总是散发味道,古人开始找固定的地方挖一个大坑,放一个大缸进去,人们就在这个缸边上厕所,上完以后撒点土掩盖味道。
但是在这样简陋的坑边上厕所,是一件很有危险系数的事情。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位在上厕所时因为陷进厕坑而死去的晋景公。他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六代君主,这位晋景公年轻时就发动诸臣灭了赵氏,又把赵氏的遗孤赵武留了下来,赐予他封地。
结果老了以后有一天觉得肚子胀痛去上厕所就不慎掉进坑里去世了。《左传·成公》记载了这件事:“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无独有偶,在中世纪的欧洲,有一位波西米亚的瓦茨拉夫三世,在欧洲的厕所“私室”便便时,被长矛刺死。
欧洲的私室是建立在城堡的城墙上的空中厕所,一般我们看到城堡外面有个突出来的房间,就是私室。欧洲的这种厕所有单人的有双人的,但是和我国的茅厕有所不同,私室是简单的在坑位上挖个洞,便便直接从空中掉到地上,怪不得会在私室被刺杀。
秦国统一后,人们在坑和缸的基础上,用茅草和泥土搭建了最早的“茅房”,这个称呼我们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虽然现代的卫生间和茅草泥土已经没什么关系,但人们还是习惯将方便称呼为“上茅房”。古代的妃子们上完茅房后,会用瓦片、石块或是野草擦干净。
后来由于战事告急资源短缺,我们的古人们学会了利用粪便。将厕所建在猪圈上方,称为“圂”。不仅可以正确处理掉粪便,还可以养猪。《厕神》这本书里说,“文明的发展不是从文字开始,而是从人类学会如何处理粪便开始”。
但是这样的厕所构造也是有生命危险的,因为古人经常在蹲坑的时候不慎掉下去,掉进猪圈发生惨案。
为了上厕所时的生命安全,汉人发明了最早的夜壶——“虎子”。这种容易可移动、可应急,夜晚的时候放在床边,比固定的厕所方便。虎子一般用铜浇铸,做成老虎的形状,有大口和小口之分。
到了唐朝,李渊将“虎子”的容量加大,做成了桶的形状,并且避爷爷李虎的名讳,将虎子改为“马子”,于是,最早的马桶诞生了。
唐朝的王公贵族们将原来的瓦片石块改成了竹片或木片,称为“厕筹”,并且在厕所安排了专门服侍人上厕所的侍女,捧着香炉、厕筹、洗手盆、手巾等在一旁等待服侍,这个时期的古代妃子上厕所时的体验就大大提高了。
后来的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贵族的厕所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奢侈,有了专门的房间用来上厕所。里面设备齐全,大小便池分开,设置了洗手池、清洁用品和热水,在这样的厕所,还有用来烘干衣物的炭火。
清朝的马桶上还放置了软垫,款式和材质都极其奢华。擦屁股的木片也变成了纸,古代妃子们的上厕所体验,从室外到室内,从公共空间到个人空间,从简陋到奢华,随着时间的发展是越来越好了。